中国橡胶 - Rubber Of China - 振兴我国橡胶工业

To share knowledge, create value and lead the brands of China rubber to the world! Welcome To China !

2008-09-25

中国橡胶高分子大事记

中国橡胶高分子大事记

1949年以前
 中国只有少数关于天然橡胶加工,皮革加工,硝化纤维素(赛璐珞),酚醛(电木),脲醛(电玉),油漆等高分子加工企业,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的前身(前日伪大陆科学院和1948年成立的东北工业研究所)有一些关于纤维素和酚醛树脂等方面的高分子应用研究.
1949年
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
 冯新德在清华大学开始讲授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程).
1951年
 唐敖庆,刘若庄在”中国化学会会志”18,103,(1951).发表了关于高分子链构象统计研究的论文,这是我国高分子研究的第1篇论文.这是我国高分子理论研究的开始.之后的研究中在唐敖庆的带领下吉林大学深入进行了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的统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52年
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王葆仁领导的课题组开展了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6(聚己内酰胺)的研究工作.这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开始.
 钱人元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所(该所于1952年11月并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长春应化所,上海有机所开展高分子分子量测定研究和高分子溶液的研究工作. 钱保功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开始进行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结晶的研究工作.这是我国高分子物理研究的开始.
 四川化工学院设立塑料工学专业,负责人徐僖。
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橡皮工学专业成立,创办人是刘鸿和王孟钟。
1953年
 在我国出现酚醛磺化树脂的合成. 开始出现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
 北京大学化学系设立高分子化学专业。
 成都工学院(现并入四川大学)建立塑料专业,开始招收塑料专业本科生。
1954年
 10月13-1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1次全国高分子学术报告会,到会93人,收到论文32篇,王葆仁负责会议工作.
 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设立化学纤维专业,负责人钱宝钧。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聘请中国科学院,高校和产业部门的专家参加,该委员会参加国家科研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的制定,督促年度计划的执行,和召开学术会议。委员会由17人组成,曾昭伦任主任,副主任是王葆仁、钱保功、王林。胡亚东任委员会秘书。(1956年国家科委成立后,这项工作转由国家科委高分子组负责).
 1955年左右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南开大学,等单位开始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这个领域的工作推动了我国工业分离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1987年南开大学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56年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的高分子研究人员迁到北京, 成立了以高分子研究为主体
的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测定的研究》项目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人元等,主要完成单位: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1957年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主办的”高分子通讯”创刊,1960年停刊.
 1957年左右徐僖在成都开始了塑料加工研究,这是我国高分子工程(高分子成型)研究的开始.
1958年
 冯新德在北大成立高分子化学教研室.这是我国高校第1个理科高分子教研室
 在四川长寿化工厂建成年产2万吨的氯丁橡胶厂, 技术资料部分是引进苏联的,部分是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这是我国第1个近代高分子产业.
 1958年”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钱人元著)一书出版,这是我国高分子领域的第1部专著,此书曾于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3等奖.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了国内第1个高分子系—“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系”.
 南开大学设立高分子学科,负责人何炳林。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开始研究镍催化聚合合成顺丁橡胶,此工作在锦州石油6厂,兰州化工研究院,北京燕山胜利化工厂等单位的协作下,于1971年推向产业化,使我国顺丁橡胶的质量,生产技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59年
 在北京建立了”北京合成纤维试验厂”,是引进原东德的技术,年产0.1万吨尼龙6 (我国称为锦纶).这是我国第1个化纤产业.
 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第2次高分子学术会议“塑料,纤维学术报告会”.到会516人,论文116篇.
 中山大学化学系成立高分子教研室,主任林尚安。
1960年
 苏联科学家卡尔金和斯洛尼姆斯基来华访问并讲学。卡尔金报告了“高分子化学
的发展方向”和“非晶态高聚物的有序过程和结晶机理”等,斯洛尼姆斯基做了
“高分子物理系统讲演”,他们的报告推动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研究。
 徐僖撰写的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出版。
1961年
 在长春召开全国第3高分子学术会议“高分子物理学术报告会”。到会250人,论文107篇.
1962年
 11月1-7日在成都召开全国第4次高分子学术会议。 出席代表293人,共收到论文170篇。
 在兰化橡胶厂引进苏联技术建立年产0.1万吨的聚苯乙烯生产线,这是我国第1个塑料生产产业.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和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合作开始了含氟高分子的研究.
1963年
 中国化学会于7月30日~ 8月7日在青岛举行年会。出席约320人,接受论文315篇。在此次中国化学会年会上成立了高分子专业`委员会.
 1963年”高分子通讯”复刊.
1964年
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工学院(现并入四川大学)建立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徐僖。
1965年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开始研究稀土催化聚合合成顺丁橡胶,后来和锦州石油6厂合作把此成功推向产业化,1988年本工作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66年
 《高分子通讯》停刊。
1966年----1976年
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全国高分子学术活动除中国科学院和少数高校保留少量研究工作外,基本都处于停顿状态。
1970年
 在兰州兰化公司石化厂引进英国技术建成年产0.5万吨聚丙烯的生产线和年产3.45万吨低密度聚乙烯生产线,这是我国第1个聚烯烃产业.
1971年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开始了导电高分子研究,(在此之前于1963年前后曾开展”有机半导体”研究,但未做出成果),后来在钱人元的带领下,开始了”有机固体研究领域”的工作,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一起开展的”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年”导电聚吡咯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有机固体”领域国内其他方面的工作有:非线性光学高分子化合物研究开始于1987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于1987年开始了磁性高分子研究,1989年四川师范大学合成出室温具有磁性的高分子配合物.
1972年
 11月在长春召开第5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会上交流论文141篇。
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美国科学家马克(Mark, Herman)于6月来华讲学,做了“B纤维的学术报告”,之后访问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研究所和工厂。Mark H.的来华促进了我国高分子液晶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和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以研究芳纶(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的合成和纺丝为切入点,开始了我国高分子液晶的研究工作。1985年周其凤合成出甲壳型主链高分子液晶化合物,此工作,”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研究”(侧链型刚性液晶高分子)于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由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主办的“合成纤维”杂志(双月刊)创刊。
1976年
 我国开始进行阴离子聚合研究。(在阴离子聚合基础研究的基础上, 1978年原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燕山石化研究院合作开始进行阴离子聚合法合成SBS研究,于1990年在燕山石化研究院开发出万吨级的SBS工业生产技术,该技术曾先后向意大利和台湾合成橡胶公司转让,目前SBS已成为我国合成橡胶的重要品种.)
1978年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物理学术交流会于10月在合肥举行(第六次全国高分子会议?)。会议由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协办。会议主要负责人是钱人元、马德柱、徐懋等。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文革后恢复工作,选举王葆仁为主任,冯新德,钱人元,钱保功,何炳林为付主任.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主办的”高分子通讯”复刊,
 由中国石油总公司兰化公司和中石油合成橡胶技术开发中心主办的“合成橡胶工业”杂志(双月刊)创刊。
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所长罗雄才。工作覆盖了高分子、金属、无机三大材料领域。
1979年
 4月23~29日在苏州召开第7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 我国开始医用高分子的研究,主要单位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 1999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共同合作的成果:”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开始以化学降解法降低聚丙烯纺丝温度的研究工作,于1982年推出聚丙烯纺丝新技术,此技术水平达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此工作曾于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于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10月5~10日在北京召开第1次中-美双边高分子会议。以Flory, P.J.为团长的美方代表团一行12人出席。会上共宣读论文30篇。会议的中方负责人是柳大纲、王葆仁、钱人元等。
1980年
 11月,王葆仁,冯新德,钱人元,钱保功, 何炳林,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改称为院士).
 第1次日-中自由基聚合讨论会于11月5~6日在日本大阪举行。交流论文14篇。日方主席为大津隆行(大阪市立大学),中方主席为冯新德。(之后分别于1982年在北京,1984年在日本,1986在成都,,1988在大阪,1991在桂林,召开了历届会议,后合并于“东亚高分子会议”。)
1981年
 “凝胶色谱会议”在桂林召开。.
 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功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于9月11~15日在昆明举行。
出席代表134人,共交流论文70篇。
 中日高分子科学和技术讨论会于10月26~2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王葆仁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一行23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和日本高分子学会主办。日方负责人是樱田一郎和中岛章夫等。会上共宣读论文45篇。(后来又于1984年在北京,1990年在广州共召开了3次中日双边高分子学术会议.之后中日双边高分子会和中日自由基聚合会合并并扩大为东亚高分子会,并于1995年召开第1次会议).
1982年
 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第1次高校系统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讨论会”,林尚安是负责人,到会180人,论文60篇。
 第2次中日自由基聚合讨论会于5月11~13日在北京举行。共交流论文24篇。会议主席冯新德。
 《稀土催化双烯烃》项目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欧阳均、沈之荃、王佛松,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曾汉民,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 英文版《Polymer Communications》批准创刊,中文译名为《高分子通讯》。主编王葆仁。
1983年
 11月在杭州召开第8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会议由浙江大学化学系承办,出席代表387人,交流论文317篇。
 1983年(在?)召开了中日”有机固体电导及有关现象”双边学术会议。(之后分别于1986年,1989年,1992年等召开了历届双边会议.)
 《稀土催化聚合顺丁生胶的表征》获198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保功、余赋生、程镕时等,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984年
 在上海金山召开高分子加工过程物理研究报告会,会议负责人是钱人元、徐懋等。.
 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主办的“合成树脂及塑料”杂志(双月刊)创刊。
 “特殊性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功能高分子)在桂林召开,冯新德主办。
 南开大学成立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何炳林。

1985年
 原”高分子通讯”杂志,改名为”高分子学报”.
 1985年南开大学创办《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季刊1987年开始改为双月刊)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两刊物,何炳林先生任两刊主编。
 8月23-26日在北京召开第9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王葆仁和北京化工学院焦书科负责会议工作。出席会议代表379人,共交流论文355篇。
 由原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所(现四川大学高分子所)主办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双月刊)创刊。
 第1届中日美大分子金属络合物讨论会于10月20~2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68人,交流论文62篇。
 中国化学会第1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于11月在宜宾举行。会议由宜宾天元化工厂、南开大学、《离子交换与吸附》编委会承办,会议主要负责人是何炳林。会上交流论文71篇。(之后又每一、两年举行一次,成系列会议)。
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成立,所长曾汉民。
1986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在化学部设立了“高分子科学”学科,在工程与材料学部设立了“高分子材料”学科,这两个学科专门负责资助、管理全国高分子的基础研究。从此高分子研究及学术活动有了专项经费渠道。 “高分子科学”学科历届学科负责人是胡汉杰(1986-2001年),董建华(2002-);“高分子材料”学科历届学科负责人是张超泉(1986-1987),韦和(1987-1988),冯汉保(1989-1993),金祖亮(1994-1995),黄兰(1996-1997)董建华(1997-2001),马劲(2001-)。
 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葆仁先生于6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 由中国科学院和西德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办的中-西德高分子科学讨论会于9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以Wegner, W.为团长的德方代表团一行16人出席,中方代表为32人。会上共宣读论文34篇。会议的主要筹办人是钱人元、冯新德、王佛松、朱丽兰等。(之后于1989年在在西德Mainz又召开一次;于2000年在杭州召开了中德双边”有机金属催化剂和烯烃聚合”学术会议,于2003年在德国又开了第二次中德双边”有机金属催化剂和烯烃聚合”学术会议.)
 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高校系统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讨论会”,负责人是林尚安,到会112人,论文68篇。
 在广州召开了“高分子化学及精细高分子学术会议”,北京大学冯新德和暨南大学邹汉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500人。
 英文版《Polymer Communications》更名为《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中文译名同时更名为《高分子科学》。
1987年
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于3月17~21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62人。会议主要负责人钱人元等。
 10月13-17日在武汉召开第10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钱保功和武汉大学刘基万负责会议工作,出席代表668人,交流论文677篇。除学术报告外还召开了“聚烯烃”、“高分子与高技术”和“基础研究”三个专题讨论会。
 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国际”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学术会议”,此会发起者为中国的江英彦和日本的土田英俊。(之后于1988年在合肥,?????成为高分子的系列会议.)
 1987年南开大学的《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何炳林、张全兴、史作清、钱庭宝等。
 《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人元、朱道本、毕先同、王佛松、曹镛、万梅香等,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1987年原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徐僖领导的”在超声辐射作用下聚合物的降解和接枝,嵌段共聚”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项研究开始于1981年.
 《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项目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冯新德、丘坤元、曹维孝等,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 《乙烯、烯烃新型高效催化剂聚合、共聚合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主要完成人:林尚安、王海华、陆耘等,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 1987年10月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换届, 主任钱人元,付主任冯新德, ,钱保功,何炳林,黄葆同,林尚安.
 原軽工部和轻工部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创办“中国塑料”杂志(月刊)。(现主办单位为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和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 第1届国际功能高分子与精细化学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s,FCFP-I)在合肥召开。主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江英彦、徐文英。交流论文83篇。(之后又于1988年在西安,1990年在兰州,1992年在杭州,1994年在济南,1996年在郑州,1997年在河北保定,1999年在海口,2000年在济南,2001年在海拉尔,2002年在兰州,2003年在泉州,2004年在呼和浩特,2005年在上海等召开了系列会议)。
1988年
 高分子委员会和化工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高分子通报”创刊。
 华东理工大学创办“功能高分子学报”(季刊)。
 5月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召开了“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国际学术会议”,负责人是江英彦,徐文英。到会约100人。
 10月在南京召开了“高分子化学及精细高分子国际会议”,冯新德和南京市化工局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100人。
 12月在昆明召开了 “高分子功能高分子会议”,冯新德,何炳林和云南化工厅负责会议工作。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国际水溶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于12月1~4日在福州举行。出席的国内外学者50人,交流论文55篇。
1989年
 吉林大学开始超分子组装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年吉林大学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意大利双边高分子学术报告会于10月11~13日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以钱人元(王佛松?)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一行13人参加会议。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意大利高分子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意方负责人是Russo, S.。
 4月在郑州大学召开了第二次“液晶高分子学术会议”,负责人是周其凤,王经武,李自法。
 11月中国科学院以化学所和应化所的研究工作为基础, 成立”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 在原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成立了“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2001年改名为“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广州化学所2002年改名为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 1989年11月14-18日在成都召开第11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徐僖和成都科技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900人.
 《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项目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唐敖庆、沈家骢,完成单位:吉林大学。
 《丙纶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工业试生产和应用》项目获1989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徐端夫、钱人元、杨文通、范庆荣等,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1989年复旦大学卜海山发表了关于高分子单链单晶的论文,之后高分子单链的研究受到国内高分子物理界的重视,钱人元组织了国内一些高分子物理界研究人员,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工作,其成果于1999年作为” 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1989年华南理工大学开始研究”电磁动态聚合物成型机械”,此工作于1995年逐渐推向产业化,并于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1989年四川师范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合成出室温具有明显磁性的高分子配合物.
1990年
 由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共同在南京组织了第1次全国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70篇。会议负责人是徐懋、杨昌正、施良和、冯之榴等。(之后又分别于1991年在大连,1993年在成都,1994年在郑州,1996年在长春召开了5届学术会议,后来因我国又组织了高分子物理系列国际会议,国内高分子物理会议不再单独举行.)
 9月在广州由中国化学会,日本高分子学会和中山大学组织了“中日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学术讨论会”,中方负责人是林尚安、钱人元,日方负责人是东村敏延,到会220人,会议论文264篇。
 第3届国际功能高分子与精细化学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s,FCFP-III)在兰州召开。主办单位:兰州师范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王云普、江英彦、高锦章。交流论文120篇。
1991年
 4月在济南山东大学召开了“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负责人是钱人元,周其凤,张其震。
 4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高校系统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讨论会”。
 国家在高分子领域设立了: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天津南开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成都原成都科技大学,现为四川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上海原中国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 国家教育部在吉林大学设立“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开放实验室”。( 1993年改名为“超分子结构与谱学开放实验室”,2002年改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991年8月在长春召开全国第1次超分子组装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 之后此会议又分别召开了历届系列会议,并于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超分子领域的国际会议。) 吉林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于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大奖。.
 徐僖,黄葆同,程鎔时,沈家骢,王佛松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0月“国际生物材料与精细高分子讨论会”(功能高分子)在桂林召开,会议负责人是冯新德,何炳林,杨伯寿,车容睿。会上共交流论文117篇。
 中日苏高技术高分子学术报告会于9月15~21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苏方主持人是Kabanov,V.A.。以钱人元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一行9人参加了会议。三方商定下届会议将在中国举行。
 IUPAC国际学术研讨会烯烃与乙烯类聚合与功能化——反应机理与工业应用(The IUP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lefin and Vinyl Polymeriz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Reaction, Mechanism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于10月14~18日在杭州举行。会议主席是冯新德、杨士林。出席人数120人,论文篇数111篇。
 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10月21~25日在大连举行了“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相行为,相结构和性能” 。共交流论文123篇。会议负责人是姜炳政、余丰年、江明等。
 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亚澳地区会议(International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 Asia/Australia Regional Meeting),于1991年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成都科大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王宗光。
 《以5-氟尿嘧啶为中心链节的生物活性高分子》项目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主要完成人:卓仁禧,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 《苯胺类导电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项目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完成单位: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王佛松,景遐斌等。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高分子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钱保功先生于3月1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76岁。
 第一届中英双边高分子科学学术讨论会于4月15~1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钱人元任主席。中方代表共29人参加会议。以Allen,G. 爵士为团长的英方代表团一行17人出席。会上共交流论文约40篇。商定第二届中英双边高分子科学讨论会将于1994年在英国举行。
 8月15日在长春召开第12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钱人元,沈家骢和吉林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出席代表501人,交流论文499篇。
 南开大学创办英文杂志“Chinese J. of Reactive Polymer”(半年刊)。何炳林先生任主编。
 第4届国际功能高分子与精细化学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s,FCFP-IV)在杭州召开。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沈之荃、江英彦、黄振华、朱康杰、徐又一。交流论文182篇。
1993年
 10月26~29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北京组织了第1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会议负责人是施良和、小林雅通(日)、徐晓林(美)、徐懋等。会上共交流论文29篇。
 (之后又分别于1995年在西安,1997年在桂林,2000年在黄山,2002年在青岛,2004年在大理召开了历届会议.)
 4月2~4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成都组织了“全国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高分子加工过程的物理研究”。交流论文63篇。会议负责人是吴大成,徐端夫等。
 亚洲聚合反应讨论会(Asia Symposium on Polymerization Reaction)于6月5~7日在日(本)大津市举行。交流论文25篇。会议主席岩月章治(三重大学)。
 第2届中日俄高技术高分子学术报告会于10月4~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中方负责人是王佛松、徐懋。会上共宣读论文32篇。三方商定下届会议将在日本举行。
 中韩双边高分子会在北京举行。(1995年在首尔举行了第二届)。
 《稀土催化取代烯烃聚合》项目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沈之荃等,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 原国家教委在中山大学成立了”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9年改名为”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武汉大学成立“生物医用高分子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2003年9月改名为“生物
医用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林尚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杂志创刊。

1994年
 1月,中国科学院在化学所成立“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开放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
 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复旦大学建立了“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更名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0月25~28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郑州大学组织了“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高聚物的表征”。交流论文122篇。会议负责人是杨惠昌、周恩乐、王经武等。
 9月6~9日月在北京召开了“IUPAC高分子液晶态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quid Crystal Polymers)”,北京大学周其凤是负责人。出席人数:100人,论文篇数:53篇,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第三届“全国高分子材料形变损伤与破坏会议”于10月5~10日在成都举行。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会、中国化学会主办,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朱兆祥等。出席代表38人,交流论文56篇。
 11月原国家计委在中国石化公司北京燕山石化研究院成立”国家橡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11月在武汉大学召开了“医用高分子国际学术会议”,由卓仁禧,冯新德主办,到会约100人。
 季国标(原国家纺织工业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
 “亚洲聚合反应与精细高分子讨论会”于4月20~25日在开封举行。交流论文103篇。会议主席丘坤元、李福绵。
 5月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第1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会议”,会议主办者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到会国内外学者约60余人。此会推动了高分子领域海外学者和国内的联系。
 8月25~28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西安组织了第2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会议负责人是徐懋、娓山千里(日)、徐晓林(美)、金熹高等。会上共交流论文77篇。
 中日双边高分子材料科学讨论会(China-Japan Bilateral Symposium on Polymer Material Science),于9月21~26日在黄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织,主席是潘才元、Toshiyuki Uryu。出席67人,交流论文47篇。
 在江明的倡议下,第24界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创办了非正式快报“高分子快讯”,主要用于国内外华人高分子界学者的信息交流。具体操办者是江明,胡汉杰,徐懋,封麟先等。(后来因没有专职人员操办,于1999年停办。)
 11月复旦大学在上海组织了第1次东亚高分子学术会议。会议负责人是,杨玉良,江明,府寿宽等。(之后又分别于1999年在香港, 2004年在成都召开了历届会议.)
 沈之荃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徐端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袁晴棠(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毛炳权(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郁铭芳(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高从堦(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五位学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南京大学石高全,薛奇等在Science (1995, 276: 944)杂志上发表关于电化学聚合合成聚噻酚的论文,这是我国的高分子研究工作第1次在国际最高档次杂志上发表论文.这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形成的成果” 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12月在广州召开第13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王佛松,林尚安,从广民和中山大学,广州化学所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500人,会议论文587篇。
 《导电聚吡咯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人元、李永舫、毕先同、裴启兵、鄢宝珍,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96年
 国家教育部在南开大学设立“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开放实验室“。(1999年更名为“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3月由原国家计委批准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了“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8月在长春应化所召开了“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负责人是周其凤,钱人元,周恩乐。
 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长春应化所组织了“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 11月在台湾新竹召开了第1次中国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交流会议。大陆方面负责人是王佛松,台湾方面负责人是陈寿安,会议交流论文35篇,大陆15名代表出席。(之后分别于1997年在北京,1999年在台湾,2001年在武夷山,2004年在台北召开了历届会议.)
 第1届国际高技术高分子和高分子络合物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tech Polymers and Polymeric Complexes,HPPC-I)在兰州召开。主办单位:兰州师范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王云普、江英彦。交流论文91篇。
1997年
 第1届东亚高技术高分子讨论会(1st East Asia Symposium on 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y),于8月6~10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会议主席是王佛松(中)、土田英俊(日)、金殷泳(韩)、Kabanov,V.A.(俄)。中方代表11人出席。44位代表在会上宣读论文。
 10月3~7日在合肥召开第14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王佛松,潘才元和中国科技大学负责会议工作, 到会542人,交流论文803篇。
 卓仁禧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7年国际高分子物理报告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 PP’97),于11月25~29日在桂林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主办,会议负责人是金熹高、梶山千里(日)、程正迪(美)、杨小震等。会上共交流论文114篇。
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侧链型刚性液晶高分子)研究》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周其凤、宛新华、张东等,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 《固态高聚物热学、弹性性能的研究》获1997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蔡忠龙,主要完成单位: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 10月16~17日在北京举行了第2次中国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交流会议,双方代表在会上共发表论文35篇。会后台湾学者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金山石化公司等单位访问。
1998年
 在湖南湘潭大学召开了“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负责人是周其凤,钱人元,王霞瑜。
 原国家计委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1998 年“全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于10月8~13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会上收录论文110篇。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承办。主要负责人是王佛松、周其庠、张桂甲、章文贡等
 “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其依托单位是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设有聚丙烯研究室、聚乙烯研究室、工程研究室、新催化材料研究室以及聚合物表征中心。
1999年
 5月9-14日在上海召开第15次“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王佛松,唐小真,刘念才,印杰等和上海交通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700人,会议论文689篇。.
 国家科技部在四川大学建立了“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亚洲高分子学术讨论会(APOSYM1999)于8月8~15日在兰州举行。会议主席李福绵、王云普。交流论文83篇。
 “第六届太平洋地区高分子大会”(The 6th Pacific Polymer Conference),于12月7~11日在广州举行。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主办,大会主席王佛松,副主席刘焕彬、徐懋。大会注册代表532人,交流论文549篇。 232位境外代表参加大会。
 周其凤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曹湘洪(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宋湛谦(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获1999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冯新德、何炳林、卓仁禧、林思聪、马建标,主要完成单位: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
 《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获1999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人元、程镕时、沈德言、卜海山、周恩乐,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
 《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获1999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主要完成人:颜德岳,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 第2次“东亚高分子学术会议”在香港香港科技大学举行,陈志明,吴景深负责会议工作。
2000年
 科技部组织”通用聚合物高性能化研究”的973项目,这是学术界和产业界联合组织的研究项目,参加单位有复旦大学,中国石化公司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四川大学,等单位。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杨玉良和乔金粱。(.本项目于2002年形成的研究成果”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专用料(BOPP)生产技术”把我国聚丙烯双轴拉伸薄膜的生产技术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5月IUPAC第九届“国际聚合物基础与技术学术会议”于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由南开大学承办。到会约100人。会上共交流论文134篇。
 “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第十六届年会”(PPS-16)(The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 Sixteenth Annual Meeting),于6月18~23日在上海举行。24个国家的334名专家学者出席,共交流论文367篇。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主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王宗光等。
 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升级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和长春应化所).
 9月13~17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黄山组织了第4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 PP’2000),会议负责人是金熹高、梶山千里(日)、程正迪(美)、杨小震等。会上共交流论文148篇。
 “功能高分子发展前沿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rends in Functional Polymers),于5月8~13日在黄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主要负责人是王佛松、Albertsson,A.C.(瑞典皇家工学院)、潘才元、施文芳等。交流论文68篇。
 2000“全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于9月7~12日在江西,庐山举行。会上收录论文100篇。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承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于建、宋才生、谢续明等。
 10月在杭州召开了中德双边”有机金属催化剂和烯烃聚合”学术会议,负责人是洪定一,胡有良,孙俊全。
 在厦门厦门大学召开了“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负责人是周其凤,董炎明。
 国家教育部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四川大学设立”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化工大学设立“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研究是实验室的部分研究方向。
2001年
 6月在北京召开了“超分子组装国际学术会议”,中方组织者是沈家骢。
 10月12-16日在郑州召开第16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王佛松,王经武和郑州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出席代表586人,共交流论文720篇。
 曹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第1届中加双边高分子学术会议于8月2~3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加方是王植源主办),(第二届中加双边会议2002年7月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主办双方负责人是王植源(加)和王佛松(中)。13位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双方代表在会上宣读论文26篇。
 “工程塑料国际学术研讨会”(EP’2001北京)(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Plastics)(EP’2001 Beijing)于9月14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荷兰高分子研究所/Eindhoven理工大学共同主办,主席是何嘉松和Piet J. Lemstra。与会代表共90余人,会议交流论文88篇。
 11月在武夷山召开了第3次“中国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交流会议”。王佛松,陈寿安分别是两岸双方负责人,福建师范大学胡炳环等负责会议工作。大陆代表24人参加,双方共宣读论文35篇。
2002年
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青岛组织了第5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到会100余人,共交流论文175篇。
 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2002年世界高分子大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World Polymer Congress 2002, 简称MACRO 2002),于7月7~12日在北京举行。组委会主席王佛松。大会实到注册代表1174人,收录了1072篇论文。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458人。代表们分别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三位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Heeger,Alan教授、 MacDiarmid,Alan教授和Shirakawa,Hideki教授应邀出席大会,并做大会报告。
 第二届中加双边高分子会于7月14~17日在天津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复旦大学高分子系承办。王佛松、周其凤等23位中方代表和王植源等13位加方代表出席,共交流论文26篇。
 2002全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于9月15~2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会上收录论文160篇。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承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于建、谢续明、赵树高等。
 《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获200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王远,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10月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态学术研讨会”(第8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态学术论文报告会),负责人是周其凤,解孝林。到会的海峡两岸学者共约80余人,会议论文80篇。
 复旦大学邵正中教授与牛津大学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由丝蛋白一类的结构性蛋白质所形成的动物丝,其性能将主要取决于成丝(纤)过程及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的论文,Z. Shao*, F. Vollrath, “Surprising strength of silkworm silk”(Nature, 2002,418:741).
2003年
 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在总结近十余年来我国高分子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撰的“跨世纪的高分子科学”(共4册)丛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参与编撰的作者有胡汉杰,周其凤,杨玉良,瞿金平,何天白,景遐斌,金熹高,张希,吴奇,申开智,胡友良,杨万泰,周持兴,郑安呐,马建标,陈立班,叶露等109人.
 第17次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于10月9~14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承办,主要负责人是王佛松、沈家骢、郑强等。出席代表1200余人,交流论文1256篇。
 杨玉良,吴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2月,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大学设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高分子链在稀溶液中的折叠和组装》获200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吴奇、江明,主要完成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
 我国著名的高分子物理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钱人元先生于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2004年
 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在Science (2004, 303: 5654)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论文.
 4月24~27日,中国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在长沙举行。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分会到会代表100人,收录论文95篇。

 5月在北京,北京大学为纪念北京大学开展高分子教育和研究50周年而召开了“国际高分子学术会议”。
 6月在长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主办了“国际高分子化学学术会议”。王利祥,李悦生等负责会议工作。
 第6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 PP’2004),于6月1~5日在云南大理举行。会议由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会议负责人是韩志超、金熹高、Kurihara, Kazue(日)、程正迪(美)、Wittman, J.C.(法)等。会上共交流论文188篇。

 “第3届东亚高分子会”(3rd East-Asian Polymer Conference)于6月6~9日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出席代表252名,交流论文350篇。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国家基金委、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主办,主要负责人是卢铁城、李光宪、王琪、傅强等。
 “第2届工程塑料国际学术研讨会”(EP’2004兰州)(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Plastics),于8月15~20日在兰州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主席是何嘉松和苏致兴。出席代表共120余人,会议交流论文90篇。
 8月专门从事高分子领域学术研究和产业交流的高分子专业网站“中国聚合物网”(http://www.polymer.cn)创办。嘉丰融通(北京)咨询公司投资和主办。宛春,胡汉杰是网站负责人。
 “亚洲高分子学术讨论会”(APOSYM2004)于10月10~16日在杭州举行。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主办,交流论文123篇。会议主席周其凤、李伯耿。
 “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于10月26~30日在上海举行。会上收录论文240篇。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承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于建、谢续明、林嘉平、吴驰飞等。
 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研讨会于11月2~4日在台北市举行。会议由以王佛松、张丰志为召集人的筹委会主办。以周其凤为团长的大陆代表10人出席。会议收录论文32篇。
 吉林大学在超分子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沈家骢、张希。
 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成果” 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薛奇、石高全、金士、张峻峰、陆云。
 10月在成都,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和四川大学召开了“第一届生物分解材料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收到论文53篇,到会155人。
 《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项目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化工研究院,主要完成人:杨玉良、乔金樑、何天白等。
2005年
 1月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的杂志“高分子学报”获“国家优秀期刊奖”二等奖。
5月橡胶技术网成立,标志着橡胶行业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加快橡胶行业网络的发展。
 8月2-6日"第四届泛太平洋地区流变学会议"(PRCR4)在上海召开,复旦大学主办,主办人Chris Macosko & 许元泽 教授。
 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黄葆同先生于9月6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4岁。
 9月18-21日"2005国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ENGINEERING CONGERENCE 2005 )在上海召开,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主办者,印杰。
 10月9-13日在北京召开第18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王佛松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到会近1500人,收录论文1500篇。.
 10月14-22日在四川大学召开了“2005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态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和四川大学,负责人是周其凤,王玉忠。
 10月19-21日在上海,东华大学召开了“2005新型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负责人是朱美芳。
 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冯新德先生于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历史事件,难免遗漏或有错误之处,欢迎补充、指正。联系地址:huhj@polymer.cn)

参考文献
《高分子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钱保功 王洛礼 王霞瑜 编著,1994年出版,科学出版社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