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橡胶 - Rubber Of China - 振兴我国橡胶工业

To share knowledge, create value and lead the brands of China rubber to the world! Welcome To China !

2008-09-25

查看网站的以前的网页

“中国Web信息博物馆”http://www.infomall.cn/
更早期的历史资料,可以到http://web.archive.org察看,毕竟起步早。

高性能混炼型聚氨脂橡胶

高性能混炼型聚氨脂橡胶
聚氨脂橡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以广泛应用于垫片,轮胎,胶辊等,但混炼型聚氨脂橡胶应用较晚,可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因为具有工艺简单,机械性能优于天然橡胶,耐油和耐燃油性能高于丁晴橡胶或氢化丁晴,气密性和丁基胶相当,耐低温(-40℃)可与氯醇橡胶媲美。
一:生胶合成 混炼型聚氨脂橡胶合成是以反应为基础。通过聚氨脂或聚醚与其等当量的异氰酸脂共聚形成高聚物。合成反应中可以通过调节当量比或原料比制得门尼黏度不同的生胶。根据二元醇,异氰酸脂或链增长剂的种类,可制得物理性能或硫化体系不同的混炼型聚氨脂橡胶。我司所采用的混炼型聚氨脂橡胶生胶是以聚脂或聚醚与甲苯二异氰酸脂(TDI),α-烯丙基甘油醚共聚制成,由于在高聚物分子的侧链引入饱和双键。因而不仅可以用过氧化物,异氰酸脂交联,还可以用硫磺硫化并可采用普通橡胶的加工方式。
二:硫化胶性能
1.机械性能:由于混炼型聚氨脂橡胶制成的制品具有独特的性能,其拉伸强度,定伸应力,伸长率及耐磨性都极好。(见我司产品展示---混炼型聚氨脂橡胶性能表)
2.使用温度:若以热空气老化性能判断,则用过氧化物交联的耐热温度为125℃。硫磺交联则为100℃。异氰酸脂交联则为70℃。混炼型聚氨脂橡胶玻璃化温度约为-30℃。脆性温度约为-70℃。 3. 气密性:混炼型聚氨脂橡胶气密性与丁基胶相当,用过氧化物交联气密性最好。
4. 耐油性:混炼型聚氨脂橡胶具有优异的耐油性,经测试,在ASTM1#和2#油中不溶涨,即使聚氨脂橡胶放在接近其最高使用温度的强溶涨性ASTM3#油中也不发生变化。 混炼型聚氨脂橡胶在汽油,柴油溶胀不大,在氯化和芳香类溶剂时也是稳定的。
三:混炼胶性能
1. 聚脂型混炼胶:即使在高硬度下也有极好的机械性能,包括高的扯断伸长率和回弹性,极好的抗撕裂性和极低的磨耗。过氧化物交联还具有良好的压缩永久变形,耐油,耐燃油性能及宽广的使用温度范围(-40℃~125℃)。
2. 聚醚型混炼胶:一般来讲,聚醚型混炼胶对酸,碱及水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具有极高的机械强度和优异的耐磨性。使用温度为(-40℃~100℃)。
四:胶料配合 混炼型聚氨脂橡胶配合和其他橡胶基本相似。为了提高硬度可加入增硬剂可获得高硬度聚氨脂弹性体,加入碳黑或白碳黑可获得中硬度聚氨脂弹性体,加入增塑剂(临苯二甲酸二丁脂等)可获得低硬度聚氨脂弹性体,混炼胶需停放一段时间,硫化前要返炼。
五:应用 混炼型聚氨脂橡胶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机械加工及设备制造,纺织行业,石油工业,冶金等。典型应用有密封件,减震件,胶带,胶辊,O形圈。泵定子,陶瓷模具,电缆护套,喷沙胶管
本文来自: 橡胶技术网 转载请注明; 本文详细地址:http://www.sto.net.cn/bbs/thread-20195-1-1.html

去掉橡胶味道

橡胶本身是没有味道的,橡胶气味是硫化剂和促进剂等的味道,杂物少的硫硫化剂比较好,如不用硫黄,用过氧化物。油也会产生味道。有的橡胶加工助剂很臭,比如DCP等。


橡胶气味去除剂、橡胶遮味剂可以去除,其实也就是一些香料。与残留助剂反应,把硫化剂都反应完全,生成无味物质。这样会好一些。橡胶本身是无味的,气味都是来自后来硫化过程中的残留。

中国橡胶高分子大事记

中国橡胶高分子大事记

1949年以前
 中国只有少数关于天然橡胶加工,皮革加工,硝化纤维素(赛璐珞),酚醛(电木),脲醛(电玉),油漆等高分子加工企业,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的前身(前日伪大陆科学院和1948年成立的东北工业研究所)有一些关于纤维素和酚醛树脂等方面的高分子应用研究.
1949年
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
 冯新德在清华大学开始讲授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程).
1951年
 唐敖庆,刘若庄在”中国化学会会志”18,103,(1951).发表了关于高分子链构象统计研究的论文,这是我国高分子研究的第1篇论文.这是我国高分子理论研究的开始.之后的研究中在唐敖庆的带领下吉林大学深入进行了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的统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52年
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王葆仁领导的课题组开展了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6(聚己内酰胺)的研究工作.这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开始.
 钱人元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所(该所于1952年11月并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长春应化所,上海有机所开展高分子分子量测定研究和高分子溶液的研究工作. 钱保功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开始进行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结晶的研究工作.这是我国高分子物理研究的开始.
 四川化工学院设立塑料工学专业,负责人徐僖。
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橡皮工学专业成立,创办人是刘鸿和王孟钟。
1953年
 在我国出现酚醛磺化树脂的合成. 开始出现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
 北京大学化学系设立高分子化学专业。
 成都工学院(现并入四川大学)建立塑料专业,开始招收塑料专业本科生。
1954年
 10月13-1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1次全国高分子学术报告会,到会93人,收到论文32篇,王葆仁负责会议工作.
 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设立化学纤维专业,负责人钱宝钧。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聘请中国科学院,高校和产业部门的专家参加,该委员会参加国家科研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的制定,督促年度计划的执行,和召开学术会议。委员会由17人组成,曾昭伦任主任,副主任是王葆仁、钱保功、王林。胡亚东任委员会秘书。(1956年国家科委成立后,这项工作转由国家科委高分子组负责).
 1955年左右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南开大学,等单位开始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这个领域的工作推动了我国工业分离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1987年南开大学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56年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的高分子研究人员迁到北京, 成立了以高分子研究为主体
的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测定的研究》项目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人元等,主要完成单位: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1957年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主办的”高分子通讯”创刊,1960年停刊.
 1957年左右徐僖在成都开始了塑料加工研究,这是我国高分子工程(高分子成型)研究的开始.
1958年
 冯新德在北大成立高分子化学教研室.这是我国高校第1个理科高分子教研室
 在四川长寿化工厂建成年产2万吨的氯丁橡胶厂, 技术资料部分是引进苏联的,部分是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这是我国第1个近代高分子产业.
 1958年”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钱人元著)一书出版,这是我国高分子领域的第1部专著,此书曾于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3等奖.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了国内第1个高分子系—“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系”.
 南开大学设立高分子学科,负责人何炳林。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开始研究镍催化聚合合成顺丁橡胶,此工作在锦州石油6厂,兰州化工研究院,北京燕山胜利化工厂等单位的协作下,于1971年推向产业化,使我国顺丁橡胶的质量,生产技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59年
 在北京建立了”北京合成纤维试验厂”,是引进原东德的技术,年产0.1万吨尼龙6 (我国称为锦纶).这是我国第1个化纤产业.
 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第2次高分子学术会议“塑料,纤维学术报告会”.到会516人,论文116篇.
 中山大学化学系成立高分子教研室,主任林尚安。
1960年
 苏联科学家卡尔金和斯洛尼姆斯基来华访问并讲学。卡尔金报告了“高分子化学
的发展方向”和“非晶态高聚物的有序过程和结晶机理”等,斯洛尼姆斯基做了
“高分子物理系统讲演”,他们的报告推动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研究。
 徐僖撰写的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出版。
1961年
 在长春召开全国第3高分子学术会议“高分子物理学术报告会”。到会250人,论文107篇.
1962年
 11月1-7日在成都召开全国第4次高分子学术会议。 出席代表293人,共收到论文170篇。
 在兰化橡胶厂引进苏联技术建立年产0.1万吨的聚苯乙烯生产线,这是我国第1个塑料生产产业.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和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合作开始了含氟高分子的研究.
1963年
 中国化学会于7月30日~ 8月7日在青岛举行年会。出席约320人,接受论文315篇。在此次中国化学会年会上成立了高分子专业`委员会.
 1963年”高分子通讯”复刊.
1964年
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工学院(现并入四川大学)建立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徐僖。
1965年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开始研究稀土催化聚合合成顺丁橡胶,后来和锦州石油6厂合作把此成功推向产业化,1988年本工作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66年
 《高分子通讯》停刊。
1966年----1976年
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全国高分子学术活动除中国科学院和少数高校保留少量研究工作外,基本都处于停顿状态。
1970年
 在兰州兰化公司石化厂引进英国技术建成年产0.5万吨聚丙烯的生产线和年产3.45万吨低密度聚乙烯生产线,这是我国第1个聚烯烃产业.
1971年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开始了导电高分子研究,(在此之前于1963年前后曾开展”有机半导体”研究,但未做出成果),后来在钱人元的带领下,开始了”有机固体研究领域”的工作,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一起开展的”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年”导电聚吡咯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有机固体”领域国内其他方面的工作有:非线性光学高分子化合物研究开始于1987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于1987年开始了磁性高分子研究,1989年四川师范大学合成出室温具有磁性的高分子配合物.
1972年
 11月在长春召开第5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会上交流论文141篇。
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美国科学家马克(Mark, Herman)于6月来华讲学,做了“B纤维的学术报告”,之后访问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研究所和工厂。Mark H.的来华促进了我国高分子液晶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和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以研究芳纶(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的合成和纺丝为切入点,开始了我国高分子液晶的研究工作。1985年周其凤合成出甲壳型主链高分子液晶化合物,此工作,”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研究”(侧链型刚性液晶高分子)于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由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主办的“合成纤维”杂志(双月刊)创刊。
1976年
 我国开始进行阴离子聚合研究。(在阴离子聚合基础研究的基础上, 1978年原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燕山石化研究院合作开始进行阴离子聚合法合成SBS研究,于1990年在燕山石化研究院开发出万吨级的SBS工业生产技术,该技术曾先后向意大利和台湾合成橡胶公司转让,目前SBS已成为我国合成橡胶的重要品种.)
1978年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物理学术交流会于10月在合肥举行(第六次全国高分子会议?)。会议由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协办。会议主要负责人是钱人元、马德柱、徐懋等。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文革后恢复工作,选举王葆仁为主任,冯新德,钱人元,钱保功,何炳林为付主任.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主办的”高分子通讯”复刊,
 由中国石油总公司兰化公司和中石油合成橡胶技术开发中心主办的“合成橡胶工业”杂志(双月刊)创刊。
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所长罗雄才。工作覆盖了高分子、金属、无机三大材料领域。
1979年
 4月23~29日在苏州召开第7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 我国开始医用高分子的研究,主要单位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 1999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共同合作的成果:”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开始以化学降解法降低聚丙烯纺丝温度的研究工作,于1982年推出聚丙烯纺丝新技术,此技术水平达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此工作曾于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于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10月5~10日在北京召开第1次中-美双边高分子会议。以Flory, P.J.为团长的美方代表团一行12人出席。会上共宣读论文30篇。会议的中方负责人是柳大纲、王葆仁、钱人元等。
1980年
 11月,王葆仁,冯新德,钱人元,钱保功, 何炳林,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改称为院士).
 第1次日-中自由基聚合讨论会于11月5~6日在日本大阪举行。交流论文14篇。日方主席为大津隆行(大阪市立大学),中方主席为冯新德。(之后分别于1982年在北京,1984年在日本,1986在成都,,1988在大阪,1991在桂林,召开了历届会议,后合并于“东亚高分子会议”。)
1981年
 “凝胶色谱会议”在桂林召开。.
 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功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于9月11~15日在昆明举行。
出席代表134人,共交流论文70篇。
 中日高分子科学和技术讨论会于10月26~2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王葆仁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一行23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和日本高分子学会主办。日方负责人是樱田一郎和中岛章夫等。会上共宣读论文45篇。(后来又于1984年在北京,1990年在广州共召开了3次中日双边高分子学术会议.之后中日双边高分子会和中日自由基聚合会合并并扩大为东亚高分子会,并于1995年召开第1次会议).
1982年
 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第1次高校系统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讨论会”,林尚安是负责人,到会180人,论文60篇。
 第2次中日自由基聚合讨论会于5月11~13日在北京举行。共交流论文24篇。会议主席冯新德。
 《稀土催化双烯烃》项目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欧阳均、沈之荃、王佛松,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曾汉民,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 英文版《Polymer Communications》批准创刊,中文译名为《高分子通讯》。主编王葆仁。
1983年
 11月在杭州召开第8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会议由浙江大学化学系承办,出席代表387人,交流论文317篇。
 1983年(在?)召开了中日”有机固体电导及有关现象”双边学术会议。(之后分别于1986年,1989年,1992年等召开了历届双边会议.)
 《稀土催化聚合顺丁生胶的表征》获198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保功、余赋生、程镕时等,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984年
 在上海金山召开高分子加工过程物理研究报告会,会议负责人是钱人元、徐懋等。.
 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主办的“合成树脂及塑料”杂志(双月刊)创刊。
 “特殊性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功能高分子)在桂林召开,冯新德主办。
 南开大学成立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何炳林。

1985年
 原”高分子通讯”杂志,改名为”高分子学报”.
 1985年南开大学创办《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季刊1987年开始改为双月刊)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两刊物,何炳林先生任两刊主编。
 8月23-26日在北京召开第9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王葆仁和北京化工学院焦书科负责会议工作。出席会议代表379人,共交流论文355篇。
 由原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所(现四川大学高分子所)主办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双月刊)创刊。
 第1届中日美大分子金属络合物讨论会于10月20~2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68人,交流论文62篇。
 中国化学会第1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于11月在宜宾举行。会议由宜宾天元化工厂、南开大学、《离子交换与吸附》编委会承办,会议主要负责人是何炳林。会上交流论文71篇。(之后又每一、两年举行一次,成系列会议)。
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成立,所长曾汉民。
1986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在化学部设立了“高分子科学”学科,在工程与材料学部设立了“高分子材料”学科,这两个学科专门负责资助、管理全国高分子的基础研究。从此高分子研究及学术活动有了专项经费渠道。 “高分子科学”学科历届学科负责人是胡汉杰(1986-2001年),董建华(2002-);“高分子材料”学科历届学科负责人是张超泉(1986-1987),韦和(1987-1988),冯汉保(1989-1993),金祖亮(1994-1995),黄兰(1996-1997)董建华(1997-2001),马劲(2001-)。
 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葆仁先生于6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 由中国科学院和西德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办的中-西德高分子科学讨论会于9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以Wegner, W.为团长的德方代表团一行16人出席,中方代表为32人。会上共宣读论文34篇。会议的主要筹办人是钱人元、冯新德、王佛松、朱丽兰等。(之后于1989年在在西德Mainz又召开一次;于2000年在杭州召开了中德双边”有机金属催化剂和烯烃聚合”学术会议,于2003年在德国又开了第二次中德双边”有机金属催化剂和烯烃聚合”学术会议.)
 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高校系统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讨论会”,负责人是林尚安,到会112人,论文68篇。
 在广州召开了“高分子化学及精细高分子学术会议”,北京大学冯新德和暨南大学邹汉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500人。
 英文版《Polymer Communications》更名为《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中文译名同时更名为《高分子科学》。
1987年
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于3月17~21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62人。会议主要负责人钱人元等。
 10月13-17日在武汉召开第10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钱保功和武汉大学刘基万负责会议工作,出席代表668人,交流论文677篇。除学术报告外还召开了“聚烯烃”、“高分子与高技术”和“基础研究”三个专题讨论会。
 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国际”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学术会议”,此会发起者为中国的江英彦和日本的土田英俊。(之后于1988年在合肥,?????成为高分子的系列会议.)
 1987年南开大学的《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何炳林、张全兴、史作清、钱庭宝等。
 《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人元、朱道本、毕先同、王佛松、曹镛、万梅香等,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1987年原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徐僖领导的”在超声辐射作用下聚合物的降解和接枝,嵌段共聚”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项研究开始于1981年.
 《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项目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冯新德、丘坤元、曹维孝等,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 《乙烯、烯烃新型高效催化剂聚合、共聚合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主要完成人:林尚安、王海华、陆耘等,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 1987年10月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换届, 主任钱人元,付主任冯新德, ,钱保功,何炳林,黄葆同,林尚安.
 原軽工部和轻工部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创办“中国塑料”杂志(月刊)。(现主办单位为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和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 第1届国际功能高分子与精细化学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s,FCFP-I)在合肥召开。主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江英彦、徐文英。交流论文83篇。(之后又于1988年在西安,1990年在兰州,1992年在杭州,1994年在济南,1996年在郑州,1997年在河北保定,1999年在海口,2000年在济南,2001年在海拉尔,2002年在兰州,2003年在泉州,2004年在呼和浩特,2005年在上海等召开了系列会议)。
1988年
 高分子委员会和化工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高分子通报”创刊。
 华东理工大学创办“功能高分子学报”(季刊)。
 5月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召开了“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国际学术会议”,负责人是江英彦,徐文英。到会约100人。
 10月在南京召开了“高分子化学及精细高分子国际会议”,冯新德和南京市化工局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100人。
 12月在昆明召开了 “高分子功能高分子会议”,冯新德,何炳林和云南化工厅负责会议工作。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国际水溶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于12月1~4日在福州举行。出席的国内外学者50人,交流论文55篇。
1989年
 吉林大学开始超分子组装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年吉林大学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意大利双边高分子学术报告会于10月11~13日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以钱人元(王佛松?)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一行13人参加会议。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意大利高分子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意方负责人是Russo, S.。
 4月在郑州大学召开了第二次“液晶高分子学术会议”,负责人是周其凤,王经武,李自法。
 11月中国科学院以化学所和应化所的研究工作为基础, 成立”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 在原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成立了“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2001年改名为“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广州化学所2002年改名为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 1989年11月14-18日在成都召开第11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徐僖和成都科技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900人.
 《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项目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唐敖庆、沈家骢,完成单位:吉林大学。
 《丙纶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工业试生产和应用》项目获1989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徐端夫、钱人元、杨文通、范庆荣等,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1989年复旦大学卜海山发表了关于高分子单链单晶的论文,之后高分子单链的研究受到国内高分子物理界的重视,钱人元组织了国内一些高分子物理界研究人员,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工作,其成果于1999年作为” 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1989年华南理工大学开始研究”电磁动态聚合物成型机械”,此工作于1995年逐渐推向产业化,并于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1989年四川师范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合成出室温具有明显磁性的高分子配合物.
1990年
 由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共同在南京组织了第1次全国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70篇。会议负责人是徐懋、杨昌正、施良和、冯之榴等。(之后又分别于1991年在大连,1993年在成都,1994年在郑州,1996年在长春召开了5届学术会议,后来因我国又组织了高分子物理系列国际会议,国内高分子物理会议不再单独举行.)
 9月在广州由中国化学会,日本高分子学会和中山大学组织了“中日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学术讨论会”,中方负责人是林尚安、钱人元,日方负责人是东村敏延,到会220人,会议论文264篇。
 第3届国际功能高分子与精细化学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s,FCFP-III)在兰州召开。主办单位:兰州师范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王云普、江英彦、高锦章。交流论文120篇。
1991年
 4月在济南山东大学召开了“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负责人是钱人元,周其凤,张其震。
 4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高校系统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讨论会”。
 国家在高分子领域设立了: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天津南开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成都原成都科技大学,现为四川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上海原中国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 国家教育部在吉林大学设立“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开放实验室”。( 1993年改名为“超分子结构与谱学开放实验室”,2002年改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991年8月在长春召开全国第1次超分子组装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 之后此会议又分别召开了历届系列会议,并于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超分子领域的国际会议。) 吉林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于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大奖。.
 徐僖,黄葆同,程鎔时,沈家骢,王佛松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0月“国际生物材料与精细高分子讨论会”(功能高分子)在桂林召开,会议负责人是冯新德,何炳林,杨伯寿,车容睿。会上共交流论文117篇。
 中日苏高技术高分子学术报告会于9月15~21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苏方主持人是Kabanov,V.A.。以钱人元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一行9人参加了会议。三方商定下届会议将在中国举行。
 IUPAC国际学术研讨会烯烃与乙烯类聚合与功能化——反应机理与工业应用(The IUP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lefin and Vinyl Polymeriz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Reaction, Mechanism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于10月14~18日在杭州举行。会议主席是冯新德、杨士林。出席人数120人,论文篇数111篇。
 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10月21~25日在大连举行了“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相行为,相结构和性能” 。共交流论文123篇。会议负责人是姜炳政、余丰年、江明等。
 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亚澳地区会议(International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 Asia/Australia Regional Meeting),于1991年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成都科大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王宗光。
 《以5-氟尿嘧啶为中心链节的生物活性高分子》项目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主要完成人:卓仁禧,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 《苯胺类导电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项目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完成单位: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王佛松,景遐斌等。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高分子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钱保功先生于3月1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76岁。
 第一届中英双边高分子科学学术讨论会于4月15~1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钱人元任主席。中方代表共29人参加会议。以Allen,G. 爵士为团长的英方代表团一行17人出席。会上共交流论文约40篇。商定第二届中英双边高分子科学讨论会将于1994年在英国举行。
 8月15日在长春召开第12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钱人元,沈家骢和吉林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出席代表501人,交流论文499篇。
 南开大学创办英文杂志“Chinese J. of Reactive Polymer”(半年刊)。何炳林先生任主编。
 第4届国际功能高分子与精细化学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s,FCFP-IV)在杭州召开。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沈之荃、江英彦、黄振华、朱康杰、徐又一。交流论文182篇。
1993年
 10月26~29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北京组织了第1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会议负责人是施良和、小林雅通(日)、徐晓林(美)、徐懋等。会上共交流论文29篇。
 (之后又分别于1995年在西安,1997年在桂林,2000年在黄山,2002年在青岛,2004年在大理召开了历届会议.)
 4月2~4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成都组织了“全国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高分子加工过程的物理研究”。交流论文63篇。会议负责人是吴大成,徐端夫等。
 亚洲聚合反应讨论会(Asia Symposium on Polymerization Reaction)于6月5~7日在日(本)大津市举行。交流论文25篇。会议主席岩月章治(三重大学)。
 第2届中日俄高技术高分子学术报告会于10月4~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中方负责人是王佛松、徐懋。会上共宣读论文32篇。三方商定下届会议将在日本举行。
 中韩双边高分子会在北京举行。(1995年在首尔举行了第二届)。
 《稀土催化取代烯烃聚合》项目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沈之荃等,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 原国家教委在中山大学成立了”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9年改名为”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武汉大学成立“生物医用高分子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2003年9月改名为“生物
医用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林尚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杂志创刊。

1994年
 1月,中国科学院在化学所成立“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开放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
 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复旦大学建立了“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更名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0月25~28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郑州大学组织了“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高聚物的表征”。交流论文122篇。会议负责人是杨惠昌、周恩乐、王经武等。
 9月6~9日月在北京召开了“IUPAC高分子液晶态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quid Crystal Polymers)”,北京大学周其凤是负责人。出席人数:100人,论文篇数:53篇,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第三届“全国高分子材料形变损伤与破坏会议”于10月5~10日在成都举行。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会、中国化学会主办,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朱兆祥等。出席代表38人,交流论文56篇。
 11月原国家计委在中国石化公司北京燕山石化研究院成立”国家橡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11月在武汉大学召开了“医用高分子国际学术会议”,由卓仁禧,冯新德主办,到会约100人。
 季国标(原国家纺织工业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
 “亚洲聚合反应与精细高分子讨论会”于4月20~25日在开封举行。交流论文103篇。会议主席丘坤元、李福绵。
 5月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第1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会议”,会议主办者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到会国内外学者约60余人。此会推动了高分子领域海外学者和国内的联系。
 8月25~28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西安组织了第2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会议负责人是徐懋、娓山千里(日)、徐晓林(美)、金熹高等。会上共交流论文77篇。
 中日双边高分子材料科学讨论会(China-Japan Bilateral Symposium on Polymer Material Science),于9月21~26日在黄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织,主席是潘才元、Toshiyuki Uryu。出席67人,交流论文47篇。
 在江明的倡议下,第24界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创办了非正式快报“高分子快讯”,主要用于国内外华人高分子界学者的信息交流。具体操办者是江明,胡汉杰,徐懋,封麟先等。(后来因没有专职人员操办,于1999年停办。)
 11月复旦大学在上海组织了第1次东亚高分子学术会议。会议负责人是,杨玉良,江明,府寿宽等。(之后又分别于1999年在香港, 2004年在成都召开了历届会议.)
 沈之荃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徐端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袁晴棠(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毛炳权(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郁铭芳(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高从堦(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五位学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南京大学石高全,薛奇等在Science (1995, 276: 944)杂志上发表关于电化学聚合合成聚噻酚的论文,这是我国的高分子研究工作第1次在国际最高档次杂志上发表论文.这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形成的成果” 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12月在广州召开第13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王佛松,林尚安,从广民和中山大学,广州化学所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500人,会议论文587篇。
 《导电聚吡咯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人元、李永舫、毕先同、裴启兵、鄢宝珍,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96年
 国家教育部在南开大学设立“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开放实验室“。(1999年更名为“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3月由原国家计委批准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了“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8月在长春应化所召开了“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负责人是周其凤,钱人元,周恩乐。
 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在长春应化所组织了“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 11月在台湾新竹召开了第1次中国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交流会议。大陆方面负责人是王佛松,台湾方面负责人是陈寿安,会议交流论文35篇,大陆15名代表出席。(之后分别于1997年在北京,1999年在台湾,2001年在武夷山,2004年在台北召开了历届会议.)
 第1届国际高技术高分子和高分子络合物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tech Polymers and Polymeric Complexes,HPPC-I)在兰州召开。主办单位:兰州师范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王云普、江英彦。交流论文91篇。
1997年
 第1届东亚高技术高分子讨论会(1st East Asia Symposium on 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y),于8月6~10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会议主席是王佛松(中)、土田英俊(日)、金殷泳(韩)、Kabanov,V.A.(俄)。中方代表11人出席。44位代表在会上宣读论文。
 10月3~7日在合肥召开第14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王佛松,潘才元和中国科技大学负责会议工作, 到会542人,交流论文803篇。
 卓仁禧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7年国际高分子物理报告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 PP’97),于11月25~29日在桂林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主办,会议负责人是金熹高、梶山千里(日)、程正迪(美)、杨小震等。会上共交流论文114篇。
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侧链型刚性液晶高分子)研究》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周其凤、宛新华、张东等,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 《固态高聚物热学、弹性性能的研究》获1997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蔡忠龙,主要完成单位: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 10月16~17日在北京举行了第2次中国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交流会议,双方代表在会上共发表论文35篇。会后台湾学者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金山石化公司等单位访问。
1998年
 在湖南湘潭大学召开了“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负责人是周其凤,钱人元,王霞瑜。
 原国家计委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1998 年“全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于10月8~13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会上收录论文110篇。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承办。主要负责人是王佛松、周其庠、张桂甲、章文贡等
 “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其依托单位是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设有聚丙烯研究室、聚乙烯研究室、工程研究室、新催化材料研究室以及聚合物表征中心。
1999年
 5月9-14日在上海召开第15次“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王佛松,唐小真,刘念才,印杰等和上海交通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到会约700人,会议论文689篇。.
 国家科技部在四川大学建立了“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亚洲高分子学术讨论会(APOSYM1999)于8月8~15日在兰州举行。会议主席李福绵、王云普。交流论文83篇。
 “第六届太平洋地区高分子大会”(The 6th Pacific Polymer Conference),于12月7~11日在广州举行。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主办,大会主席王佛松,副主席刘焕彬、徐懋。大会注册代表532人,交流论文549篇。 232位境外代表参加大会。
 周其凤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曹湘洪(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宋湛谦(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获1999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冯新德、何炳林、卓仁禧、林思聪、马建标,主要完成单位: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
 《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获1999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钱人元、程镕时、沈德言、卜海山、周恩乐,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
 《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获1999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主要完成人:颜德岳,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 第2次“东亚高分子学术会议”在香港香港科技大学举行,陈志明,吴景深负责会议工作。
2000年
 科技部组织”通用聚合物高性能化研究”的973项目,这是学术界和产业界联合组织的研究项目,参加单位有复旦大学,中国石化公司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四川大学,等单位。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杨玉良和乔金粱。(.本项目于2002年形成的研究成果”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专用料(BOPP)生产技术”把我国聚丙烯双轴拉伸薄膜的生产技术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5月IUPAC第九届“国际聚合物基础与技术学术会议”于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由南开大学承办。到会约100人。会上共交流论文134篇。
 “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第十六届年会”(PPS-16)(The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 Sixteenth Annual Meeting),于6月18~23日在上海举行。24个国家的334名专家学者出席,共交流论文367篇。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主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王宗光等。
 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升级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和长春应化所).
 9月13~17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黄山组织了第4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 PP’2000),会议负责人是金熹高、梶山千里(日)、程正迪(美)、杨小震等。会上共交流论文148篇。
 “功能高分子发展前沿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rends in Functional Polymers),于5月8~13日在黄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主要负责人是王佛松、Albertsson,A.C.(瑞典皇家工学院)、潘才元、施文芳等。交流论文68篇。
 2000“全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于9月7~12日在江西,庐山举行。会上收录论文100篇。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承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于建、宋才生、谢续明等。
 10月在杭州召开了中德双边”有机金属催化剂和烯烃聚合”学术会议,负责人是洪定一,胡有良,孙俊全。
 在厦门厦门大学召开了“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会议”,负责人是周其凤,董炎明。
 国家教育部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四川大学设立”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化工大学设立“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研究是实验室的部分研究方向。
2001年
 6月在北京召开了“超分子组装国际学术会议”,中方组织者是沈家骢。
 10月12-16日在郑州召开第16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王佛松,王经武和郑州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出席代表586人,共交流论文720篇。
 曹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第1届中加双边高分子学术会议于8月2~3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加方是王植源主办),(第二届中加双边会议2002年7月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主办双方负责人是王植源(加)和王佛松(中)。13位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双方代表在会上宣读论文26篇。
 “工程塑料国际学术研讨会”(EP’2001北京)(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Plastics)(EP’2001 Beijing)于9月14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荷兰高分子研究所/Eindhoven理工大学共同主办,主席是何嘉松和Piet J. Lemstra。与会代表共90余人,会议交流论文88篇。
 11月在武夷山召开了第3次“中国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交流会议”。王佛松,陈寿安分别是两岸双方负责人,福建师范大学胡炳环等负责会议工作。大陆代表24人参加,双方共宣读论文35篇。
2002年
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青岛组织了第5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到会100余人,共交流论文175篇。
 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2002年世界高分子大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World Polymer Congress 2002, 简称MACRO 2002),于7月7~12日在北京举行。组委会主席王佛松。大会实到注册代表1174人,收录了1072篇论文。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458人。代表们分别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三位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Heeger,Alan教授、 MacDiarmid,Alan教授和Shirakawa,Hideki教授应邀出席大会,并做大会报告。
 第二届中加双边高分子会于7月14~17日在天津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复旦大学高分子系承办。王佛松、周其凤等23位中方代表和王植源等13位加方代表出席,共交流论文26篇。
 2002全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于9月15~2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会上收录论文160篇。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承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于建、谢续明、赵树高等。
 《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获200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王远,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10月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态学术研讨会”(第8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态学术论文报告会),负责人是周其凤,解孝林。到会的海峡两岸学者共约80余人,会议论文80篇。
 复旦大学邵正中教授与牛津大学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由丝蛋白一类的结构性蛋白质所形成的动物丝,其性能将主要取决于成丝(纤)过程及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的论文,Z. Shao*, F. Vollrath, “Surprising strength of silkworm silk”(Nature, 2002,418:741).
2003年
 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在总结近十余年来我国高分子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撰的“跨世纪的高分子科学”(共4册)丛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参与编撰的作者有胡汉杰,周其凤,杨玉良,瞿金平,何天白,景遐斌,金熹高,张希,吴奇,申开智,胡友良,杨万泰,周持兴,郑安呐,马建标,陈立班,叶露等109人.
 第17次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于10月9~14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承办,主要负责人是王佛松、沈家骢、郑强等。出席代表1200余人,交流论文1256篇。
 杨玉良,吴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2月,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大学设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高分子链在稀溶液中的折叠和组装》获200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吴奇、江明,主要完成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
 我国著名的高分子物理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钱人元先生于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2004年
 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在Science (2004, 303: 5654)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论文.
 4月24~27日,中国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在长沙举行。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分会到会代表100人,收录论文95篇。

 5月在北京,北京大学为纪念北京大学开展高分子教育和研究50周年而召开了“国际高分子学术会议”。
 6月在长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主办了“国际高分子化学学术会议”。王利祥,李悦生等负责会议工作。
 第6届“高分子物理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 PP’2004),于6月1~5日在云南大理举行。会议由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会议负责人是韩志超、金熹高、Kurihara, Kazue(日)、程正迪(美)、Wittman, J.C.(法)等。会上共交流论文188篇。

 “第3届东亚高分子会”(3rd East-Asian Polymer Conference)于6月6~9日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出席代表252名,交流论文350篇。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国家基金委、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主办,主要负责人是卢铁城、李光宪、王琪、傅强等。
 “第2届工程塑料国际学术研讨会”(EP’2004兰州)(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Plastics),于8月15~20日在兰州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主席是何嘉松和苏致兴。出席代表共120余人,会议交流论文90篇。
 8月专门从事高分子领域学术研究和产业交流的高分子专业网站“中国聚合物网”(http://www.polymer.cn)创办。嘉丰融通(北京)咨询公司投资和主办。宛春,胡汉杰是网站负责人。
 “亚洲高分子学术讨论会”(APOSYM2004)于10月10~16日在杭州举行。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主办,交流论文123篇。会议主席周其凤、李伯耿。
 “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于10月26~30日在上海举行。会上收录论文240篇。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承办。主要负责人是徐僖、于建、谢续明、林嘉平、吴驰飞等。
 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研讨会于11月2~4日在台北市举行。会议由以王佛松、张丰志为召集人的筹委会主办。以周其凤为团长的大陆代表10人出席。会议收录论文32篇。
 吉林大学在超分子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沈家骢、张希。
 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成果” 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薛奇、石高全、金士、张峻峰、陆云。
 10月在成都,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和四川大学召开了“第一届生物分解材料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收到论文53篇,到会155人。
 《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项目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化工研究院,主要完成人:杨玉良、乔金樑、何天白等。
2005年
 1月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的杂志“高分子学报”获“国家优秀期刊奖”二等奖。
5月橡胶技术网成立,标志着橡胶行业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加快橡胶行业网络的发展。
 8月2-6日"第四届泛太平洋地区流变学会议"(PRCR4)在上海召开,复旦大学主办,主办人Chris Macosko & 许元泽 教授。
 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黄葆同先生于9月6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4岁。
 9月18-21日"2005国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ENGINEERING CONGERENCE 2005 )在上海召开,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主办者,印杰。
 10月9-13日在北京召开第18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王佛松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负责会议工作,到会近1500人,收录论文1500篇。.
 10月14-22日在四川大学召开了“2005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态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和四川大学,负责人是周其凤,王玉忠。
 10月19-21日在上海,东华大学召开了“2005新型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负责人是朱美芳。
 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冯新德先生于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历史事件,难免遗漏或有错误之处,欢迎补充、指正。联系地址:huhj@polymer.cn)

参考文献
《高分子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钱保功 王洛礼 王霞瑜 编著,1994年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钢子午线轮胎培训教材

目 录

第一章 概 论………………………………………………… 2
第一节 轮胎发展简述………………………………………… 2
第二节 轮胎的分类…………………………………………… 2
第三节 轮胎的构成…………………………………………… 2
第四节 轮胎的标志…………………………………………… 3
第五节 汽车轮胎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4
第六节 部分常见的轮胎术语定义……………………………… 4

第二章 子午线轮胎发展史及现状…………………………… 5
第一节 子午线轮胎发展简史及现状…………………………… 5
第二节 子午线轮胎的优越性…………………………………… 5
第三节 怎样发挥子午线轮胎的优越性…………………………… 6

第三章 全钢子午线轮胎……………………………………… 6
第一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结构…………………………… 6
第二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侧标志介绍……………………… 8

第四章 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特点及工艺流程………… 9
第一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特点…………………………… 9
第二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流程…………………………… 9

第五章 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 11
第一节 配料和混炼胶制造工艺………………………………… 11
第一节 胎面等部件压出制造工艺……………………………… 14
第一节 钢丝帘布压延制造工艺………………………………… 15
第一节 纤维帘布覆胶压延制造工艺…………………………… 16
第一节 0°带束层压出制造工艺………………………………… 17
第一节 型胶压延制造工艺……………………………………… 17
第一节 窄的覆胶纤维帘布和窄胶片的制造工艺………………… 18
第一节 钢丝胎圈制造工艺……………………………………… 18
第一节 钢丝帘布裁断工艺……………………………………… 18
第一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成型工艺……………………………… 20
第一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外胎硫化工艺…………………………… 22
第一节 外胎成品的外观、X光透视作检查和修补………………… 24



由于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设备精度高,生产加工工艺要求高,所以必须需要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轮胎发展简史
轮胎是汽车的主要部件之一,是汽车的腿。
橡胶的空心轮胎在110年前,人们还以为不过是个空想的笑语,而现在,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车上,轮胎起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设计理论与方法、原材料应用、工艺设备上进行不断的研究开发。
1845年美国人发明了用橡胶和皮革制成的简易充气轮胎,并装在马车上,制成这条胎的重大意义是向人们提示。
压缩空气充入弹性胶囊可减轻车轮在转动过程中震动和冲击,这个原理至今仍被广泛地利用。
1888年英国人邓录普制造了第一批充气轮胎,不久又制造出带有气门嘴的充气轮胎。
1890年巴特莱先后解决了内胎、钢丝圈,使轮胎可箍紧在轮辋上。
1892年,帘线的出现(骨架材料),这是轮胎发展史上重大的突破。轮胎使用帘线作为骨架材料的发明。
1、大大地改变和提高了轮胎的质量。
2、扩大了轮胎的品种。
3、使外胎具备了模制的可能性。
1895年出现了汽车,由于汽车的出现,开辟了充气轮胎的使用范围。
1895年制造出汽车用样品轮胎,1899年生产出小型汽车轮胎,但只能在好路面上行驶。1908年—1912年这个时期轮胎开始有了几个显著的变化:
1、胎面/胎冠区域采用花纹,开始了轮胎花纹的历史。
2、增加了轮胎断面宽,允许采用较低的气压,以获得较好的缓冲性能。
在1913年以后的十多年中,又发明了帘线、瓦斯炭黑和无机、有机等配合剂,并相继用于轮胎生产,轮胎制造工艺日趋完善,产量与日俱增,这一时期可称为轮胎工业发展的初期。
后来,又出现了人造丝,新型轮胎骨架材料的出现,使轮胎的强度增加,负荷能力提高,使用寿命长。
1938年,又研制了钢丝帘线并用于生产轮胎,称为“钢丝胎”。
1942年,又发现了尼龙纤维帘线,由于高强力的帘线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轮胎结构的重大改进。
1913年,英国的格雷和斯洛伯发现了子午胎并申请了专利。
1948年,法国米西林首先生产制造出子午胎,关于子午胎发展历史在第二章中讲。

第二节 轮胎的分类
轮胎的分类有多种,现只介绍按轮胎的用途和按结构两种分类。
一、按轮胎的用途分类:
1、机动车:(1)载重汽车轮胎 (2)轿车轮胎(3)农业轮胎 (4)工程机械轮胎 (5)工业车辆轮胎 (6)摩托车轮胎
2、非机动车:(1)搬运车辆轮胎 (2)力车轮胎
3、特殊用途:(1)航空轮胎 (2)炮车车辆轮胎(3)坦克车辆轮胎
二、按轮胎的结构分类:
1、斜交结构 2、斜交带束层结构 3、子午线结构

第三节 轮胎的构成
轮胎装配在金属轮辋上,一套由3件组成 A、外胎 B、内胎 C、垫带。
一、外胎(斜交胎)
1、胎面定义:即行驶面,有一定的断面形状,有花纹。
作用:(1)保护胎体冠部的胎体帘布层、缓冲层免受损伤。
(2)使轮胎与地面之间有很好的抓着力,避免轮胎的纵横滑移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
2、胎侧定义:轮胎胎肩到胎圈之间的部分覆盖在侧面的胎体帘布上。
作用:(1)保护胎侧帘布不受机械损伤和潮湿的侵蚀。
(2)防止帘布层的老化。
3、缓冲层定义:胎体帘布与胎面之间的中间层,由胶帘布层与胶或仅由胶层构成。
作用:(1)部分吸收轮胎行驶作用的冲击。
(2)加强胎面与帘布层的结合。
(3)承受由于轮胎滚动、牵引、制动、侧滑所产生胎面与胎体间的剪切应力,并保护帘布层不因应力集中而早期损坏。
4、胎体:两边固定在钢丝圈上,外胎承受内压和负荷的一层或多层帘布层相互交叉重迭而成的结构,其帘线排列方向与胎冠中心线呈小于90°的结构,此称为斜交胎胎体。
作用:(1)保证外胎有必要的强度和承受一定的气压和负荷。(2)承受外部的冲击。(3)固定外胎的外缘尺寸。
5、胎圈:由钢丝圈和挂胶帘布等组成,将胎圈固定在轮辋上的部分。
作用:稳固地把轮胎固定在轮辋上,防止由于充气压力和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使汽车在行驶时不发生摇晃。

第四节 轮胎的标志
轮胎规格标志有三种:A公制(m) B公英制混合 C英制
轮胎的规格标志:
如:9.00-20-14PR
“—”为斜交胎的符号。
“9.00”—轮胎的名义断面宽(单位英寸)。
“20”—轮辋的名义直径(单位英寸)。
“14PR”--14层级(数字越大,表示负荷越大)。
如:11R22.5(表示无内胎子午线轮胎)
“R”—为子午胎的符号。
“11”—轮胎的名义断面宽(单位英寸)。
“22.5”—无内胎轮辋名义直径(单位英寸)。
如: 275/80R22.5
“R”—为子午胎的符号。
“275”—轮胎的名义断面宽(单位英寸)。
“80”—“H/B”(高宽比)≈0.8(属于80系列)。
“22.5”—无内胎轮辋名义直径(单位英寸)。

第五节 汽车轮胎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一、轮胎的定义:轮胎为汽车与道路之间的圆形弹性连接体,是汽车的行走结构。
二、轮胎安装在汽车的作用:
1、承受汽车和它所载重量,此行为称承载能力。
2、向地面传递汽车驶动、牵引、加速、转向和刹车的作用力,如:驱动力、牵引力、制动力和转向力等功能。此称为适应汽车动力性能要求,使汽车运行的能力。
3、能使汽车在各种气候、路面和速度条件下驾驶自如、操纵稳定和高速安全的功能,此称为安全性。
4、缓冲震动,减少噪音,乘座舒适的功能,此称舒适性。
三、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对轮胎的质量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基本要求:
1、高负荷能力和很好的缓冲性能力。
2、大的牵引力和很好的刹车能力。
3、良好的转弯能力和方向稳定性能力。
4、好的耐磨性能及耐久性能。
5、安全性及低滚动阻力。

第六节 部分常见的轮胎术语定义
一、外胎:承受各种作用力的轮胎外壳体。
二、内胎:用于保持轮胎的内压,带有轮胎气门嘴的圆环形弹性体。
三、垫带:用于保护内胎着合面不受轮辋磨损的环形带。
四、斜交轮胎:帘布层和缓冲层各相邻帘布交叉且与轮胎胎冠中心线呈小于90°排列的充气轮胎。
五、子午线轮胎:胎体帘布层帘线和胎冠中心线呈90°排列,并以带束层箍紧胎体的充气轮胎。
六、轮胎规格:由轮胎的名义断面宽、名义高宽比、结构代号和轮辋名义直径负荷所表示的轮胎标志。
七、轮胎各部件名称定义:
1、胎冠:外胎两胎肩之间整个部分,包括胎面带束层或缓冲层和帘布层。
2、胎面:外胎胎冠部位,即带束层或缓冲层上的外胎胶层。
3、胎肩:胎冠与胎侧最上面一条防擦线之间的过渡区。
4、胎侧:胎肩到胎圈部位的轮辋装配线(防水线)之间的部分。
5、胎圈:是轮胎安装在轮辋上与轮辋接触的部分。
6、胎趾:胎圈内侧尖端部位。
7、胎踵:胎圈外侧与轮辋胎圈座圆角接触部分。
8、胎里:外胎两胎趾之间的内表面。
9、密封层;外胎两胎趾之间的耐透气胶层。(内衬层)
10、胎圈补强层:起加强胎圈的作用而贴在胎圈部位的纤维或钢丝帘布层。(钢丝子口包布)

第二章 子午线轮胎发展史及现状

第一节 子午线轮胎发展简史及现状
1、子午线轮胎有:(1)全钢子午线轮胎(载重胎)
(2)半钢子午线轮胎(轿车胎)
(3)全纤维子午线轮胎(部分低速或拖拉机胎)
子午线轮胎:胎体帘线排列方向象地球子午线一样,以轮轴为中心,从一个胎圈到另一个胎圈径向排列,带束层帘线虽然是斜向交叉排列,但与胎冠中心线呈很小的角度。
子午线轮胎自1913年两位英国人提出结构设想至今其发展历史也有90年了。
子午线轮胎尽管在1913年就有了发明专利权,但直到1948年才由法国米西林公司首先研制成子午线轮胎。
子午线轮胎一经问世,由于它具有比传统的斜交胎滚动阻力小,生热低,高速耐磨寿命长,安全舒适等无比的优越性,很快受到了各汽车公司和用户的欢迎,故子午线轮胎发展很快,并成为斜交胎更新换代的产品。
现在,先进国家的轮胎子午胎,轿车胎达到100%,载重胎达到80%以上。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全钢子午线轮胎,并试产出全钢子午线轮胎,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未形成生产高质量全钢子午线轮胎的技术水平,质量和产量远不如美国和日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的轮胎公司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全钢子午线轮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其间,经过10多年的消化吸收全钢子午线轮胎的生产技术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产量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2年国内已有十多家轮胎公司生产全钢子午线轮胎,其产量超过了600万条/年。

第二节 子午线轮胎的优越性
子午线轮胎有九个方面的优越性:
1、子午线轮胎的耐磨性好。
2、子午线轮胎的滚动阻力小、节油。
3、子午线轮胎的牵引力和刹车性能好。
4、子午线轮胎的转弯能力大。
5、子午线轮胎的噪音小。
6、子午线轮胎乘坐舒适性能好。
7、子午线轮胎使用寿命长。
8、子午线轮胎的驱动力大。
9、子午线轮胎直线行驶稳定性好。

第三节 怎样发挥子午线轮胎的优越性
一、要很好地发挥子午线轮胎的优越性,是轮胎用户和轮胎制造公司共同努力的事情,轮胎用户要做到:
1、不能混装。
2、保证轮胎的内压(丁基内胎耐透气性好)。
3、前束角度好。
二、轮胎制造公司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保证轮胎各部件尺寸和部件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2、轮胎材料的重量分布和材料的质量是非常均匀的。
3、轮胎的材料与材料之间,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粘合是非常可靠的。

第三章 全钢子午线轮胎

第一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结构
一、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定义:
轮胎两胎圈间的钢丝帘线与胎面中心线成90°排列,胎体上由一条相邻的小角度高强力的钢丝帘布相互交叉,基本上不能伸张的环状带束层箍紧的空气轮胎,并且装配在载重车使用的轮胎。
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有内胎和无内胎两种。
有内胎,如:9.00R20、12.00R20 一套有外胎、内胎、垫带
无内胎,如:11R22.5 285/80R22.5 只有外胎
二、全钢子午胎的断面和各部件名称:
全钢子午胎分有内胎和无内胎两种形式,有内胎全钢子午胎除外胎外,还需配有内胎和垫带,无内胎全钢子午胎不需要配装内胎和垫带而直接和轮辋装配,两者外胎除子口区域和内衬层结构有所不同,其他部件大体相同。
断面图和各部件具体位置见附图。(有内胎、无内胎)




























三、各部件的作用。
1、胎面作用:(1)保护带束层和胎体。
(2)具有耐磨,缓冲和抗冲击、防滑、驱动和制动等作用。
2、胎肩作用:支撑作用。
3、胎侧作用:保护胎体。
4、子口部件(胎圈部件)作用:把轮胎箍紧在轮辋上。
5、胎体作用:(1)承受轮胎的气压。
(2)支撑轮胎的负荷。
(3)承受和缓冲外来的冲击力。
6、带束层:设计带有0°带束层和三层相邻交叉排列的形式。
作用:(1)是胎面与胎体的过渡区。
(2)缓和冲击力。

第二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侧标志介绍
1、要标有“全钢丝子午线轮胎”(ALL STEEL RADIAL TYRE)。
2、子午线轮胎标志:在轮胎的规格标志中加“R”。
3、不同规格、品种的标志,有数字和符号。
如:9.00R20-14PR 295/80R22.5 11R22.5等
4、速度符号,表示轮胎最高行驶速度。
如:G、J、 K、L、M
M:130km/h L:120km/h K:110 km/h J:100km/h G:90km/h
5、层级:越大,负荷越大。如14PR、16PR
6、负荷能力:负荷指数。
如:140/137 140:表示单胎的负荷能力。 137:表示双胎的负荷能力。
7、气压:如气压840kPa。
8、扁平率:轮胎的断面高与断面宽的名义比例H/B≈0.8。(属于80系列)
9、花纹编号:(各个厂的编号不同)
10、商标:轮胎生产厂的商品标志。
11、轮胎生产编号:薄铝片,便于9000质量论证的追溯性



日 期
生产编号 班 次
机 台
胎的顺序



追溯性:
钢 丝
胎 圈 胶 料 钢 丝
成品出现质量问题 成 型 裁 断 压 延
压 出 胶 料 胶 料
内衬层 胶 料


第四章 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特点及工艺流程

第一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特点
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制造工艺特点:
1、各种胶料:按照塑炼和混炼的质量要求,做到均匀的,充分的符合技术要求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工艺技术操作性能。
2、各种部件的尺寸符合技术规定的尺寸标准。
3、骨架材料与胶料覆合要达到帘线密度均匀,且帘线的两面胶料厚度均一。
4、各种复合材料半成品的成型覆贴组合,定位准且要均匀对称。
5、各种半成品要做到在技术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6、各种半成品要做到无污染、无变形。
7、胎胚在硫化过程中,装胎胚要定位准,严格执行硫化三要素。
8、成品的搬运、包装、仓储要满足全钢子午胎的要求。

第二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流程
一、全钢子午线轮胎主要制造工艺:
1、密炼——混炼胶
2、压出——胎面、胎侧、垫胶、胎圈胶芯
3、型胶压延——薄胶片、内衬层(气密层)
4、钢丝压延———胎体、带束层帘布、子口包布帘布
5、0°压出——0°带束层
6、纵裁——窄纤维胶帘布条和窄薄胶片条。
7、胎圈缠绕成型——胎圈和缠绕胎圈包布
8、胶芯敷贴——将胶芯敷贴在胎圈上
9、半硫化——将胎圈进行半硫化
10、15°裁断——带束层、子口包布
11、90°裁断——胎体帘布
12、成型——胎胚
13、硫化——轮胎外胎成品
14、质量检查——100%地进行外观和X光透视检查
二、制造工艺流程:
注:●表示原材料。【】表示生产工序。{}表示半成品或成品。★表示要供成型组合的半成品。

●生胶 ●硫黄 ●促进剂
●炭黑 【混炼】 {终炼胶}
●化学药品 【混炼】 {母炼胶}
●软化油


【0°挤出】 ★0°带束层
●钢丝帘线 {窄薄胶片}
{终炼胶} 【90°裁断】 ★胎体帘布
【钢丝压延】 {钢丝帘布} ★带束层
【15°裁断】
★子口包布

★内衬层
{终炼胶} 【型胶压延】
{宽的薄胶片}

●尼龙纤维帘布
【纤维压延】 {纤维胶帘布} 【一纵裁三】 {纤维帘布}
{终炼胶} {窄帘布条}
{宽的薄胶片} 【多刀纵裁】
{窄薄胶片}

{终炼胶} ★胎面
【复合压出】 ★胎侧
窄薄胶片 ★垫胶
{胶芯}

●胎圈钢丝
{终炼胶} 【钢丝圈缠绕、缠绕包布】 【半硫化】 【浸胶浆】
{窄帘布条} {胶芯} 【胶芯敷贴】
★胎圈



★带束层
★0°带束层
★胎面
★胎侧 【成型】 {胎胚} 【硫化】 {外胎成品}
★内衬层 【X光检查】
★子口包布 【外观检查】
★胎体帘布 【成品入库】
★垫胶
★胎圈


二、生产工艺条件:
1、对温度、湿度要求:
(1)成型、裁断区温度20±2℃,湿度50±5%,所有半成品要及时进入该区。
(2)锭子房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2-3℃,相对湿度≤60%。
(3)0°带束层锭子房条件同上。
2、对紫外线和臭氧的要求。(避免阳光的照射)
3、无污染、无灰尘。

第五章 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
整个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半成品组合(从内向外)
1、内衬层(气密层) 1件
2、胎体帘布 1件
3、胎圈(钢丝圈、窄的包布、填充胶或称芯胶) 2件
4、钢丝子口包布 2件
5、带束层(1#、2#、3#带束层、2根缠绕两圈的0°带束层组合件) 1件
6、垫胶(胶肩垫胶或称带束层垫胶) 2件
7、胎侧 2件
8、胎面 1件

第一节 配料和混炼胶制造工艺
混炼胶的主要工艺流程:配合剂的加工→橡胶和配合剂的称量→混炼→下片冷却存放→胶料快检。
一、配合剂的加工和称量:
对橡胶制品所用的橡胶和配合剂进行准备加工,并按照技术配方规定称量配合的加工工艺过程,称为加工和配料工序。
1、原材料的加工:
(1)天然胶要烘胶,配有烘胶房,大块切成小块。
(2)配合剂的加工和准备的目的:确保配合剂的质量,便于混炼的工艺操作,提高混炼分散效果,实现自动化条件,制造好的胶料。
(3)配合剂的加工方式:
--粉碎:按一定的质量标准将大的颗粒粉碎或磨细。
目的:增加配合剂与生胶的接触面积,便于混炼均匀,便于配合剂的分散。
--干燥:将配合剂在专门设制的加温室或干燥器内进行加热干燥。
目的:除去和减少配合剂中水分及低挥发性杂质,保证配合剂质量。因为水分过多易结团,则在混炼过程不利于分散,最后导致混炼不均。
--筛选:利用各种筛网设备对配合剂进行筛选。
目的:去掉颗粒大的杂物。
--熔化、过滤和蒸发脱水:对易熔化的固体和粘性液体进行加热熔化,通过筛网除去杂质,对于液体软化进行蒸发脱水。
目的:除去水分。
2、配合剂的称量和配合:
(1)按照配方规定的配合剂的品种、规格、数量,按配方要求进行分别称量。
此工序对混炼胶的质量至关重要。如漏配、错配,不符合称量公差。多配、少配等。
(2)对称量和配合的操作要求。
a料种准确。
b称量准确。
c不漏配和错配。
d不多配和少配。
如:硫化剂和促进剂的称量天平的精度要求1-5g。
(3)配料工序要注意的方面:
a要注意防潮,配合剂要存放在干燥的区域。
b有些配合剂如氧化镁(MgO)、氧化钙(CaO),遇到水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就改变了配合剂本身的性能。所以在配料和存放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水,出现结团就不能使用。
c防火,如硫黄要特别注意,电气开关的下面不允许存放,生胶和CB也要注意防火。特别注意电气焊。
d防混料,因为在配合室原材料很多,并且有些外观差不多,易出现混料,所以必须定置存放,有明显标志。没有标志的药品,不能使用,必须经取样试验确定后才能使用。
二、混炼工序:
1、将生胶与各种配合剂通过专用炼胶机均匀地混合成一体的加工工艺过程称为混炼工序。经过混炼加工制成的胶料称为混炼胶。
混炼胶目的:(1)制备物理机械性能均匀一致,达到配方要求。
(2)改善胶料的加工工艺性能,满足后工序的加工要求。
(3)降低成本,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4)提高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
2、混炼胶的质量要求:
(1)保证胶料各项快检指标的合格。
(2)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
(3)保证成品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3、生产合格混炼胶要满足:
(1)配合剂分散均匀,避免出现结团现象。
(2)使胶料具有特定的粘度、焦烧值,保证各项工艺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3)要使生胶与补强剂产生一定数量的结合橡胶,有良好的补强效果。补强剂主要有CB、SiO2.nH2O(白炭黑)。
(4)在保证混炼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混炼时间,减少动力消耗,避免过炼。
4、胶料的混炼由密炼机、上辅机、下辅机组成的炼胶生产线。
(1)上辅机是将粉状、液体、颗粒状、块状等原材料经储备、称量、输送投入到密炼机的装置。
(2)下辅机是将密炼机混炼排出的胶料压片直到叠片切割等一系列的装置。
上辅机是为密炼机配套的,有炭黑、油类、粉药、生胶四类称量,输送装置,主要有a炭黑输送装置,即CB解包房,CB由风压打入储存罐内,按品种依次投入到悬挂的自动秤上,然后投入密炼机内。b液体软化剂输送系统。C小药称量系统,用低熔点的聚乙烯包装袋,包装,然后投入密炼机内。下辅机有两种形式,A:开炼机;B:双螺杆挤出机,一般用于压母炼胶的胶片。
5、密炼机的工艺条件:
(1)生胶和各种配合剂的重量和配料重量公差。
(2)装胶容量,即填充系数。
(3)密炼室的加料顺序。大多数混炼分三段,分清每段所加的原材料。
(4)混炼时间。
(5)混炼排胶温度。
(6)上顶栓的压力。
(7)密炼机的转子转速。
(8)混炼胶的存放时间和存放温度,要求存放时间的目的是使各种配合剂充分分散。
(9)冷却水进水口的压力和温度及出水口温与进水口水温的温差,进水口温度为25±2℃,压力越大,流量越大。
如果进水温度过低,密炼室内易结水珠,配合剂易结团,温度过高,冷却效果不佳。
6、混炼周期的控制方法:
时间、温度、能量消耗、功率积分等方法,一般控制方法以温度为主,辅助参考时间的方法,先进的方法是以能量为主,温度为辅。
7、各段胶要求要存放一段时间的目的有:
(1)使胶料恢复疲劳、松驰,在密炼机中受到剪切力。
(2)减少胶料的收缩。
(3)使配合剂在胶料中继续扩散。
(4)使橡胶与炭黑进一步形成结合橡胶,提高补强效果。
三、胶料快检:
混炼胶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下工序的工艺性能和成品的最终质量,所以必须控制胶料的质量。
1、胶料快检:对密炼机混炼制成的终炼胶随即取胶料试片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专门的快检仪器进行流变仪、门尼粘度、门尼焦烧、硬度、比重等多项指标的检验,以此判断终炼胶的合格。
2、快检检测设备和仪器:
(1)平板硫化机,用于硫化胶料快检试片。
(2)6″炼胶机,用于炼压粘合胶料的试片。
(3)流变仪,用于胶料流变性能的检验,即硫化曲线。
(4)门尼焦烧仪器,用于胶料粘度值和焦烧时间的检验。
(5)硬度仪器,用于胶料的硬度的检验。
(6)比重,用于胶料的比重的检验。
(7)电力拉力机,用于粘合胶料的钢丝抽出力的检验。
(8)挺性检验仪器,用于胶料的挺性检验。
供成型用的半成品:
⑴胎面 1条 ⑹1#带束层 1条
⑵胎侧 2条 ⑺2#带束层 1条
⑶垫胶 2条 ⑻3#带束层 1条
⑷胎圈 2条 ⑼钢丝子口包布 2条
⑸内衬层 1条 ⑽ 0°带束层 2条
(11)胎体帘布 1条

第二节 胎面等部件压出制造工艺
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压出工艺主要压出胎面、胎侧、带束层垫胶、胎圈胶芯。
一、压出生产线的设备装置。
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压出联动线主要由冷、热喂料橡胶螺杆挤出机及供热喂料的粗炼、细炼和供胶开炼机、贴胎侧胶片装置、胎面底面胶片压延敷贴装置、冷却装置、称量装置、定长切割装置、吹风装置、输送接取装置和输送装置、温控装置、冷却、加热装置、传动装置及操作控制系统等组成。
压出工艺主要采用一冷一热双复合压出或双冷复合压出。
1、热喂料压出工艺流程是:胶料热炼—喂料压出—预称量—检查尺寸—自动打印—贴合—冷却—自动定长裁断—自动称量—检查—存放。
目的:胶料在开炼机上预先加热软化,提高胶料的机械可塑性和热可塑性,使胶料的温度较接近挤出机或压延机的工艺操作温度,从而使胶料易于压出,制造出规格尺寸合格、表面光滑均一的半成品。
胶料的热炼通常分为粗炼、细炼和供炼。
2、冷喂料压出工艺流程是 :胶片割条—冷喂料—复合压出—收缩辊道—单位米长度预称量—检查尺寸—自动打印—冷却—自动定长裁断—自动称量—检查—存放。
第三节 钢丝帘布压延制造工艺

全钢子午线轮胎的胎体、带束层和钢丝子口包布所用的钢丝帘布是由钢丝帘布压延工序制造的。该工序是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中质量要求高、设备精密、投资巨大、控制系统复杂且生产能力大的一个重要的工序。
全钢子午线轮胎成品的使用质量与胎体、带束层、钢丝子口包布的制造质量直接密切相关。钢丝帘线排列不均、帘线重叠和敷胶质量不好,易造成轮胎在使用中产生早期脱层或爆破,使轮胎失去使用和翻胎价值。
工序定义:多根钢丝帘线通过专门的压延设备。实现两面覆胶,成为钢丝帘布的加工工艺过程。
一、钢丝帘线压延机工序主要设备和装置:
钢丝帘布压延采用S型或Z型四辊帘布压延机。压延机的生产速度可达40m/min,但在压延钢丝帘布时的生产速度一般都在15-20m/min。
主要设备和装置:
在锭子房内有:
1、配有帘线张力装置的钢丝帘线导开架。(通常称为锭子架)
2、钢丝帘线排线装置。
3、导向接头装置。
4、温度、相对湿度控制装置。
在锭子房外有:
1、整径辊和压力辊。
2、刺气泡装置。
3、四辊压延辊筒。
4、压延张力、测厚和温控装置。
5、敷贴塑料垫布装置。
6、冷却装置和储布装置。
7、定中心装置。
8、横向定长裁断和卷取装置。
9、操作控制系统。
10、A采用热喂料形式:胶料粗炼、细炼、供炼的开炼机。B采用冷喂料形式,冷喂料挤出机。
二、工艺流程简述:
将锭子房内挂在锭子架上的钢丝帘线拉出——在排线装置上排线——钢丝帘线导向接头(也可不接头)引出锭子房——排列在整径辊上——通过压力辊——进入四压延辊筒的2#和3#的辊筒间隙两面同时敷胶——测厚装置对钢丝帘布测厚——钢丝帘布两面敷贴专用的塑料垫布——经冷却辊筒冷却——在储布装置中储布——定中心装置定中心——裁断装置将钢丝帘布定长横向裁断——卷取装置将钢丝帘布卷成大卷。
供钢丝帘布压延用的胶料大多数是采用热喂料供胶形式的,即用开炼机对胶料进行粗炼、细炼,然后由供胶开炼机压成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胶条,通过输送带将热炼均匀的胶料供给压延用。在胶条输送带上有一金属探测到胶条中有金属杂质则发出警报,以便操作人员及时清除胶条中的金属杂质。这样一是保护压延辊筒,避免损伤压延辊筒。二是保证压延的钢丝帘布的质量。
锭子房管理:
(1)温、湿度严格控制。
(2)非有关人员不得入内。
(3)进锭子房要换鞋。
(4)不准用湿拖布拖地。
(5)门随时要关闭。

关于钢丝帘线的质量管理:
(1)钢丝帘线进入锭子房至少存放24小时方可开箱。
(2)搬动锭子,要带干净手套。
(3)不同厂家的钢丝帘线不能混装在同一锭子架上进行压延。
(4)若较长时间不用已开箱过的钢丝帘线,需再重新包装存放。
(5)重要的要防止污染,如:油污等。
二、钢丝压延帘布常见的质量问题。
1、帘线重叠:
原因:(1)整径辊磨损。
(2)个别帘线张力过小。
(3)辊筒间积胶过多。
(4)胶料粘度过大,造成热炼不均。
2、钢丝帘布有气泡原因:(1)刺泡装置不正常运行。必要时用人工刺泡;(2)原材料中有水分;(3)辊筒压力问题;(4)胶片粘性问题。
3、钢丝帘布断头。原因:(1)压延张力过大,钢丝帘线焊接处断开;(2)一排锭子架钢丝帘线压延的尾端;(3)尽管规定了帘线的长度标准,但每个帘线的长度还有差异。
4、露线:帘布的局部覆胶不好,露出帘线。原因:(1)压延速度过快,供胶不足;(2)帘线污染;(3)辊温过低,其胶料温度过低;(4)胶料热炼不均。

第四节 纤维帘布覆胶压延制造工艺

纤维帘布的覆胶压延制造工艺使用是一台四辊压延机。四辊压延机对纤维帘布的正反面同时进行覆胶压延。因为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只是钢丝圈的缠绕包布用的是覆胶的纤维帘布,其用量很少,在进行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时通常缠绕包布所用的覆胶纤维帘布是斜交胎生产的纤维帘布覆胶压延机生产制备的。故在此不详细介绍,但需要提醒的是在进行压延缠绕包布的覆胶纤维帘布压延时,注意不要混用斜交胎的胶料。

第五节 0°带束层压出制造工艺

一、0°带束层压出工序的定义:
0°带束层压出工序:钢丝帘线经过安装在冷喂料机头的口型两面覆胶,同时制成两条宽度和厚度符合技术要求的钢丝帘布条的0°带束层半成品的加工工艺。
0°带束层的锭子房内的技术要求和钢丝帘线的质量管理同钢丝压延工序的管理一样。
二、操作注意要点:
1、机头的温度、机头压力要和生产速度匹配,机头温度不得超过105℃。机头压力也不能过低,否则易造成0°带束层覆胶质量不好。
2、钢丝帘线张力不能过大,张力过大易造成高伸长的钢丝帘线过度拉伸,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
3、喷霜的胶料不能用于生产,否则压出的0°带束层粘性差,成型时粘合不好,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
4、挤出机的喂料要均匀,避免因胶料喂料不均造成0°带束层覆胶不好。
三、0°带束层压出常见质量问题:1、复胶不均匀,露线。2、帘线密度不均匀。3、厚度不合格。4、卷取不正。

第六节 型胶压延制造工艺
一、型胶压延制造工序的主要设备和装置:
型胶压延生产线主要有:销钉式冷喂料挤出装置、机头压延辊筒、冷却装置、运送装置、型胶胶片卷取装置、温控装置、冷却加热装置、定中心装置、裁断装置、导开装置、卷取装置、传动装置和操作控制系统等。
二、型辊管理:1、专门的存放架。
2、更换时,避免碰撞。
3、辊筒存放时,避免与水和汽的接触。
4、严禁在辊筒表面放物品。
5、较长时间不用的辊筒进行保护处理。(方法:擦油和塑料布遮盖)。
型胶、钢丝压延机、双复合压出机供料都有金属探测器,金属探测器的作用:
探测胶料中有金属杂质,及时发出警报,由操作工将含有金属杂质的胶料取出。以保证产品质量,保护挤出机和辊筒免受损伤。
在领取胶料和使用胶料中,头脑要有这个意识,胶料中是否有杂质,要仔细检查。
工艺注意事项:
(1)控制好机身、机头、螺杆的温度。
(2)型胶或胶片压延开始时,先测定调节压延厚度,调整规格时,压延速度慢,如:压延速度3-4m/分,压延部件合格后,可提速。
(3)要保证内衬层的两层贴合时,对中不偏。
(4)贴合密实,无气泡和无杂质等。

第七节 窄的覆胶纤维帘布条和窄胶片的制造工艺
一、设备:1、纵裁机,将压延的宽的覆胶纤维帘布均纵裁成三块。
2、多刀纵裁机,将宽的覆胶纤维帘布和宽的薄胶片纵裁成窄的胶帘布条和窄的胶片条。
二、工艺要点:1、裁切过程中一定要随时检查裁刀裁切情况和卷取的情况,发现帘布或胶片裁切的不整齐或卷取的不合格,要立即停机整改。
2、裁好的帘布条胶片条要架空定置存放。

第八节 钢丝胎圈制造工艺
一、钢丝胎圈缠绕工序定义:将单根钢丝,通过专用设备覆胶并连续缠绕数圈制成具有一定断面形状的圆环形钢丝圈的加工工艺。
二、胎圈工序的主要设备和装置:
1、钢丝胎圈缠绕成型机的主要设备装置:(1)钢丝导开装置(2)钢丝预热装置(3)冷喂料挤出机(4)冷却牵引鼓(5)储存架(6)有胎圈成型盘的缠绕成型装置(7)操作控制系统。
2、胎圈包布重缠机
3、胎圈包布螺旋缠绕机
4、半硫化机
5、浸胶浆
6、胶芯敷贴机
三、工艺流程简述:
1、胎圈钢丝导开→钢丝预热装置对钢丝预热→通过冷喂料机机头内的口型→钢丝的表面敷上胶→冷却装置冷却→钢丝在储存架中储存→通过胎圈缠绕成型盘缠绕数圈成型为钢丝圈→包布机螺旋缠绕包布→钢丝圈放入半硫化罐并进行硫化→浸胶浆后凉干→在胶芯敷贴机上敷贴胶芯→平放在专用存放车上。
2、关于胶浆的管理:(1)专人专管(2)专桶存放(3)密闭存放(4)在大批量生产时,每周末对胶浆槽内的余胶浆进行清理。
3、胶芯敷贴工艺注意两点:
(1)胶芯接头是搭接。
(2)胶芯定位要符合技术标准。


第九节 钢丝帘布裁断工艺
全钢子午线轮胎的裁断分为带束层、钢丝子口包布和胎体帘布的裁断。对部件的裁断角度、宽度的精度和接头质量要求很高。
钢丝帘布裁断工序定义:将压延的钢丝帘布在专用的设备上裁成一定宽度和角度的钢丝帘布,对接接头,并贴胶片和包边,卷取在法兰卷轴上供成型工序使用的加工工艺过程。
一、15°裁断机的主要装置:
1、钢丝帘布导开装置;
2、送布装置;
3、定中心装置;
4、钢丝帘布的送布平台;
5、铡刀式裁断装置;
6、接头装置;
7、贴胶片装置;
8、卷取装置;
9、操作控制系统等。
二、15°钢丝帘布裁断机工艺流程简述:
——通过微机控制设定要裁部件的宽度和角度。
——将钢丝帘布大卷放置导开装置上并导开。
——将钢丝帘布两面的塑料垫布剥离并缠卷在塑料垫布的卷轴上。
——钢丝帘布定中心由送布装置送到裁断装置前的供布台。
——裁断装置进行裁断。
——由接取运输带接取输送到接头装置。
——自动接头装置将裁断的钢丝帘布进行对接接头(也可用人工进行接头)。
——接好头的钢丝帘布输送到贴胶片和包胶边装置进行敷贴胶片。
——输送到卷取装置与塑料垫布一起对正卷取在法兰卷轴上。
----15°裁断机裁断的半成品是带束层、钢丝子口包布。
三、90°钢丝帘布裁断机的主要装置:
1、钢丝帘布导开装置;
2、定中心装置;
3、修边装置(修边装置是距离钢丝帘布的两端边的一根钢丝帘线修边装置的作用:保持钢丝帘布接头端边的新鲜面,提高和保证钢丝帘布的接头质量。);
4、输送装置;
5、定长输送装置;
6、铡刀式裁断装置;
7、取布装置;
8、烤边装置(烤边装置对裁断后的钢丝帘布的接头端边进行灯光瞬间照射加热。其作用:提高和保证钢丝帘布接头质量。);
9、自动接头装置;
10、贴胶片装置;
11、胎体帘布卷取装置;
12、操作控制系统等。
四、钢丝帘布裁断质量标准:
1、裁断角度公差±0.5°。
2、裁断宽度公差:15°裁断机±1mm;
90°裁断机±2mm。
3、接头为对接,不允许帘线重迭和开缝等。
五、钢丝帘布裁断工艺要点:
(1)钢丝帘布裁断的环境温度22℃±2,相对湿度50%±5;
(2)上钢丝帘布大卷要察看质量卡片,不要上错钢丝帘布大卷;
(3)压延的钢丝帘布大卷存放时间不少于24小时;
(4)喷霜的钢丝帘布和胶片不能用于生产;
(5)裁断后的钢丝帘布的帘线端头要整齐,不散头;
(6)每换一个钢丝帘布大卷或每裁一个新的规格,都是检查裁断头三刀的裁断宽度和角度及接头质量;
(7)连续裁断100刀左右,再一次检查裁断宽度尺寸;
(8)覆贴的胶片,覆贴平整无褶、无气泡;
(9)裁断时要观察和检查钢丝帘布的质量和裁断质量。对有质量问题的要作明显标志。(如用白蜡笔画出质量问题。)
(10)裁断的钢丝帘布卷取的边端要对齐。

第十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成型工艺
全钢子午胎成型定义:将符合设计尺寸标准的胎侧、内衬层、钢丝子口包布、垫胶、胎圈、带束层和胎面等按照部件的加工顺序及定位要求精确对称地紧密组合成一体的待硫化胎胚的加工工艺。
一、全钢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的主要设备和成型工艺:
全钢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时机有:两鼓成型机、三鼓成型机、四鼓成型机
一次法成型机:在一台成型机上一次完成轮胎全部部件组合成型的方法。
二、辅助鼓部件成型步骤:
1、先上1#带束层,接头角度定位180°,用热刀将带束层裁断。
2、上2#带束层,接头角度定位90°,用热刀将带束层裁断。
3、上3#带束层,接头角度定位180°,用热刀将带束层裁断。
4、上0°带束层,缠绕两圈0°带一条只允许一个接头,一条有6m多长,其裁断角度为30°。0°带束层采用搭接,过大造成浪费,过小则最后一圈不起作用,裁断装置是电动剪子。3#带束层与0°带束层边端间隙≤1mm。在成型工序中0°带束层搭接长度标准是30-50mm。
5、上胎面、胎面接头是搭接或称为坡接,接头角度定位为270°,辅助鼓生产出的半成品叫带束层/胎面环状部件。传递环移动到辅助鼓对中夹持带束层/胎面环状部件,右移离开辅助鼓到等待位置。
三、在成型主鼓上:
1、上左右两个胎侧,搭接,接头角度定位0°。
2、上内衬层,搭接,接头角度定位180°。内衬层在供料架上定长裁断,裁断后通过输送带到成型主鼓上。
3、上左右两条钢丝子口包布,对接,接头角度定位225°。
4、胎体帘布,对接,接头角度定位315°,用热刀裁断。
5、上左右两条垫胶,搭接,接头角度定位270°。
6、上左右两个胎圈,通过胎圈夹持器,关键技术参数,机头平宽,即两胎圈最外端之间的距离,公差为1.0mm,两边必须对称.
7、胎圈扣到位,扇形环膨胀,快速向外撑开,紧紧锁紧胎圈。成型鼓向中心收缩,鼓内充压,胎体膨胀。预定型→定型→超定型。
定型:中心鼓充气,胎体膨胀,处于等待状态,等待传递环将带束层/胎面组合件传递过来,胎体帘布缓慢均匀的膨胀。
超定型:传递环移到成型鼓,对中将带束层/胎面组合件放置到膨胀的胎体上。后压车有后压辊和侧压辊,其中侧压辊角度是有内胎12°-14°;无内胎14°--16。
8、后压辊压合胎面,两后压辊压胎面,由胎冠中心向分开两边走时,压力发生变化:(1)先是低压区,低压区随规格不同而变化。(2)压合到一定宽度后,到达高压区,在高压过程中后压辊有一个偏转角度,大约是25°-30°。(3)高压区压完后又转入低压区。
9、侧压辊滚压胎圈胶芯,先高压后低压。(注意:压到胶芯胶端点高压就必须转为低压,否则将压到胎体帘线,则易会使帘线出现辟缝、稀线。)
10、胎侧反包,由侧压辊完成。(1)反包胶囊充气,助推胶囊充气。(2)反包充气胶囊快速排气,称为快排。(3)侧压辊进入滚压反包胎侧,压力先高后低,高压区到胶芯胶端点处,然后切换为低压,一直完成胎侧的反包过程。侧压辊在滚压胎侧时,一方面进行轴向运行,另一方面进行径向运行,滚压到胎侧上端边时,则归位。
传递环右移到成型鼓上夹住胎胚,扇形块撤压,收缩回来,成型主鼓向两侧伸张。
传递环左移离开成型鼓,卸胎装置卸下胎胚存放在专用的存放工具上。
四、关于成型工序简述:(一次法)
成型一条胎胚的时间大约8分钟。
1、在辅助鼓上依次把1#、2#、3#、0°带束层和胎面定位敷贴制成带束层/胎面环状组合件。
2、在成型鼓上依次把胎侧、内衬层、钢丝子口包布、胎体帘布、垫胶定位敷贴。
3、扣进胎圈定位,机头收缩,胎体充压膨胀依次进行预定型、定型、超定型。
4、传递环将在辅助鼓上制成的带束层/胎面环状组合件向右移位到成型鼓上对中贴放在充压膨胀的胎体上。
5、两侧辊滚压两胎圈胶芯。
6、两后压辊由中间向两侧分开滚压胎面。
7、反包胶囊,助推胶囊充气膨胀后再快排收缩,侧压辊滚压胎侧,进行胎体帘布和胎侧反包。
8、胎体内压撤除,胎圈锁定环回位,机头由中心向两侧伸张。
9、传递环夹持胎胚向左移动。
10、卸胎。

第十一节 全钢子午线轮胎外胎硫化工艺
外胎硫化工艺定义:把轮胎胎胚装入模型内,经过温度,压力和时间三个相互有关的硫化要素,使各部件密实地成为一体,达到设计技术预期要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轮廓尺寸,成为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
全钢子午线轮胎硫化使用的设备通常是B型双模定型硫化机。
外胎硫化介质:蒸汽、内热水。内热水压力26kgf/cm2,温度171℃。外温使用的蒸汽,蒸汽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内热水压力越大,温度不一定越高。
一、63.5″ B型双模定型硫化机的结构特征:
1、B型双模定型硫化机主要有:(1)机座并安有蒸汽室、左右机械手抓胎机构、装有胶囊的中心机构。(2)活络模操纵装置、墙板、卸胎机构。(3)机械传动装置、上横梁(4)管路系统和操作控制系统。
2、蒸汽室分为上蒸汽室、下蒸汽室调模机构组成。
下蒸汽室固定在机座上,上蒸汽室可上、下移动,调模机构可调整模型高度和预紧力。
模型是活络模:①花纹活络模;②上侧板模; ③下侧板模。
上蒸汽室装有①和②。下蒸汽室装有③。
3、中心机构:主要有动力水缸、活塞、定型套、调整套、胶囊、上下卡盘、进出水管口等。
二、硫化工艺操作过程简述:
1、检查胎胚的规格、花纹、层级是否与硫化模具相符,并检查胎胚有无气泡、杂质、裂口等质量问题。
2、左右机械抓胎器同时垂直下降与胎胚对中心,机械手张开抓紧胎胚,然后垂直上升到一定高度,等待下一硫化同期的开始。抓胎胚的时间,技术上规定,不超过5分钟。
3、将胶囊内充入少量蒸汽,使胶囊预热,检查胶囊质量并均匀喷刷隔离剂。
4、中心机构的上卡盘上升到胶囊的拉伸高度,并抽真空。
5、抓胎器转入到中心机构的上方,与中心机构对中垂直下降。
6、抓胎器垂直下降到规定的高度,胶囊充入规定的压力,称为一次定型。机械手脱离胎胚,垂直上升转出。
7、上横梁带动上蒸汽室下降到规定的高度,此时,花纹活络块伸出,胶囊充入规定的压力,此状态称为二次定型。
8、暂停时间到上横梁带动上蒸汽室下降直至合模完毕。
9、胶囊内充入蒸汽达到规定的压力和时间后,自动切换充入内热水达到规定的压力,并循环。
10、外蒸汽充入达到规定的压力和温度。
11、硫化按规定的周期进行。
12、硫化周期到,排空内热水和外蒸汽,上蒸汽室上升,使花纹活络块脱离轮胎冠部并收缩到上蒸汽室内。
13、模型完全打开,中心机构的上下卡盘上升,卸胎器进入。
14、中心机构的上卡盘上升,胶囊抽真空,外胎落到卸胎器上。
15、卸胎器后退,将外胎送到运输带上。
三、关于硫化机硫化的定型工艺:
1、一次定型的目的:(1)胶囊内充入设定的压力负担起胎胚的重量并定位,从而使机械手脱离胎胚胎圈。(2)胶囊在胎胚里均匀对称地膨胀舒展,吻贴胎里并排出胶囊与胎里间的空气。
2、二次定型的目的:(1)胶囊充入比一次定型压力要高的压力,胶囊进一步膨胀舒展并进一步排出胶囊与胎里的空气。(2)排出胎胚与模型间的空气。
3、二次定型是硫化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若执行不严,很易造成外胎成品质量问题:(1)胎侧缺胶。(2)胎里缺胶。(3)胎里露线。(4)胎里宽度不一,过宽过窄。(5)夹胶囊等。
四、关于硫化机胶囊和隔离剂:
1、硫化机胶囊的作用:是传递压力和热能。
2、隔离剂的作用:(1)有利于胶囊在胎胚胎里的膨胀舒展。(2)有利于排出胶囊与胎胚胎里间空气。(3)有利于胶囊从硫化完毕的轮胎胎里脱离出,防止胶囊粘连轮胎胎里。(4)有利于延长胶囊的使用寿命。
硫化周期三至四次喷刷一次,新胶囊要多刷几次。使用一段时间的胶囊要适当多刷几次。
五、硫化工序操作工艺要点:
1、检查胎胚规格、标记。不要装错胎胚。
2、检查胎胚外观质量和有无杂物。
3、检查胶囊是否正常,(胶囊若破损,要停机换胶囊。)
4、检查并清除模型上的积水和杂物。
5、注意机械抓胎器中心与胎胚中心对中进行抓胎,避免机械手抓压伤胎胚。
6、注意装胎胚时,胶囊抽真空收缩并拉直,防止胶囊碰擦胎胚胎圈处。
7、注意在一、二次定型时,检查胎胚是否装正。
8、注意胎号要放在规定的模型位置上, 做到不放反和压字。
9、不准操作人在开模和合模时离开机台。要集中精力观察开合模的运转情况。
10、不准在机械手悬挂的胎胚下站人。
11、不准擅自改变已调好的硫化工艺。
12、不准操作人在合上模后,立即离开机台,要观察外蒸汽压力、温度和内热水是否运行情况,待正常后可到别的机台操作。
13、要做到在硫化过程中,经常检查内温内压和外温外压,若不正常,要及时采取措施并汇报。
14、要做到在硫化过程中,内外温达不到工艺规定时,要及时地视情况延长硫化时间,并做好记录。
15、要做到在硫化完毕开模前,要注意内压排空和胶囊抽真空。
16、要做到认真填写硫化记录。
以上16点称这:四检查、四注意、四不准、四做到。

第十二节 外胎成品的外观、X光透视作检查和修补
X光轮胎检验:
工作原理:全钢子午线轮胎自动送入X光的透视室进行检查,通过接收成像的屏幕显示外胎内部质量状态,并以此判断外胎的质量等级,X光检查后,外胎自动排出。
外胎成品要经过100%的外观检查和X光透视,也就是逐条的检查。
一、成品外观质量的检查和X光透视质量检查项目:
1、外观质量项目:人工滚动轮胎进行检查。方法:眼看、手摸。
(1)胎侧:杂质、缺胶、气泡、欠硫、裂口、露帘线、重皮裂等。
(2)胎圈:缺胶(含子口圆角)、气泡、脱层、杂质、胎圈宽度不一、胎圈宽度过大或过小、胎圈变形、机械划伤、胎圈上抽(子口上抽)、胎圈大边(子口大边)、胎圈炸裂等。
(3)胎里:缺胶、杂质、气泡、胶囊双压痕等。
(4)胎肩:缺胶、气泡、脱层、机械损伤等。
(5)胎冠:杂质、变形、花纹圆角、缺胶等。
2、检查出的质量问题有:
(1)气泡、脱层(屏幕上出现不规则的亮白点)。
(2)胎体帘线辟缝、弯曲、交叉重迭、断头、稀线等。
(3)杂质。
(4)带束层:0°偏或0°弯,带束层接头开和重迭。带束层差级。
(5)胎圈部件、胎体反包过低或过高,钢丝子口包布过低或过高,子口包布接头开和重迭。
3、常见的质量缺陷和缺陷说明:
(1)缺陷名称:缺胶
说明:轮胎的表面胶层因胶料不足而呈凹的现象。(如:胎侧缺胶、胎肩缺胶、胎冠缺胶、胎里缺胶、胎圈缺胶。)
(2)脱层
说明:轮胎部件之间的粘合面脱开鼓大包或外观无鼓包在X光透视的屏幕上显示有大的不规则的亮白区。(如:胎肩脱层、胎圈脱层。)
(3)气泡
说明:轮胎部件之间的粘合面脱开鼓大包或外观无鼓包在X光透视的屏幕上显示有小的不规则的亮白区。与脱层差1个字,鼓大包。(胎肩气泡、胎圈气泡、胎侧气泡、胶中泡、内衬层气泡。)
举列:缺陷原因分析:
1、缺胶原因:(1)胶料的粘度值低。(2)胎侧耐磨胶厚度过小。(3)胎侧定值不准。(4)硫化工序二次定型时间过长。(5)硫化模型排气孔堵塞。(6)硫化模型脏等。
2、胎圈宽度过大或过小的原因:(1)胎侧的耐磨胶过厚或过薄。(2)成型胎侧定位不准。(3)内衬层过宽或过窄。(4)内衬层复合不正。(5)硫化工序胎胚装不正。(6)胶囊卡盘不对等。

橡胶的塑炼与混炼

[u][b]生胶[/b][/u][/url][u][b]塑炼[/b][/u][/url][u][b]工艺[/b][/u][/url]

第一节 概 述

[b]橡胶[/b]的最宝贵的性质就是高弹性。但是,这种高弹性又给橡胶的加工和成型制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要对橡胶进行加工制造,就必须设法使生胶的高弹性去掉或减小,使之由原来的强韧的高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而富有可塑性的状态,完成这一转变的工艺加工过程就是生胶的塑炼工艺,简称为塑炼。

经塑炼后的生胶原有的高弹性已大大减小,其熔体或溶液的粘度降低,硫化胶的力学[u][b]性能[/b][/u]和耐老化性能等都有所降低。但与此相反,其胶料的可塑性和加工流动性大为改善,胶料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提高,成型时的粘着性增大。总之,塑炼后的生胶工艺加工性能改善,而硫化胶的[u][b]物理[/b][/u][/url]机械性能和使用性能却受到了损害。因此,生胶的塑炼加工主要目的是获得必要的可塑性和流动性,以满足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模压、注射、胶浆和发泡胶料制造等各种加工过程的工艺性能要求。

然而,生胶的塑炼程度或可塑度大小并不是任意确定的,朔炼胶的可塑度大小必须以满足后序加工过程的加工性能要求为标准,胶料的可塑度过大和过小, 以及可塑度的不均匀,都会影响加工操作和产品质量。若胶料的可塑度过低,混炼时配合剂不易混入,混炼[u][b]时间[/b][/u][/url]会加长,压出半成品表面不光滑,压出和压延半成品收缩率增大,压延胶布半成品容易掉皮,成型时胶料的粘着性差,硫化时不易流动充模,容易造成产品缺胶等。如果胶料的可塑度过高,混炼时配合剂也不易分散均匀,压出半成品挺性不好,压延时胶料易粘辊筒和垫布,硫化时皎料流失胶边较多,特别是硫化脂成品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使用性能会受到严重损害。所以,胶料的塑炼程度主要根据胶料的加工过程要求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要求来决定。一

般说来,涂胶、浸胶、刮胶、压延擦胶和制造发泡制品的胶料,其可塑度要求都比较高,而对物理机械性能要求较高,半成品挺性好及模压硫化的胶料,其可塑度要求较低。压出胶料的可塑度要求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混炼工艺一般要求塑炼胶的门尼粘度在60左右;压延纺织物擦胶工艺要求胶料的门尼粘度在40左右,对于生胶的初始可塑度已能满足加工性能要求的生胶,一般不需再行塑炼加:正,可以直接进行混炼。例如,近年来,大多数合成橡胶和某些品种的天然生胶,如软丁苯橡胶、软了腈橡胶及恒粘和低粘标准天然橡胶,因在生胶制造过程中均控制了聚合度或门尼粘度,使其初始可塑度在混炼加工的可塑度要求范围之内,因而不必进行塑炼便可直接混炼。至于混炼胶的[/b]可塑度大小则可以在混炼过程中加以适当控制。如果对塑炼胶的可塑度要求较高时,也可以进行适当塑炼。

总的来说,随着恒粘和低粘标准天然生胶品种的出现及合成橡胶的大量[u][b]应用[/b][/u][/url],生胶塑炼加工的任务已经大为减少。只是由于天然生胶的主要品种烟片胶和绉片胶以及某些品种的合成橡胶因初始门尼粘度较高,还必须经过塑炼。因此,本章叙述的塑炼工艺主要以天然生胶的塑炼为[u][b]基础[/b][/u][/url]。

第二节 塑炼方法

一、生胶的增塑方法

增加生胶可塑性的方法依其塑化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物理增塑法 利用低分子增塑剂加入生胶中增加生胶的可塑性的方法,称物理增塑法。其基本[u][b]原理[/b][/u][/url]就是利用低分子[u][b]物质[/b][/u][/url]对橡胶的物理溶胀作用来减小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九从而降低了胶料的粘度,提高其可塑性和流动性。但这种方法不能单独用来塑炼生胶,只能作为生胶塑炼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增塑方法,用于提高塑化效果。

2.[u][b]化学[/b][/u][/url]增塑法 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生胶大分子链的化学破坏作用来减小生胶的弹性和粘度,提高其可塑性和流动性,这种方法叫化学增塑法。从生胶塑化机理看,化学增塑是比较有效的增塑方法,但与物理增塑法一样,也不能单独用来塑化生胶,只能作为其他机械塑化方法中的一种辅助增塑法使用。

3.机械增塑法 利用机械的高剪切力作用使橡胶大分子链破坏降解而获得可塑性的方法叫机械增塑法或机械塑炼法。这是目前生胶塑炼加工中使用最广泛而又行之有效的增塑方法,可以单独用于生胶塑炼加工,也可以与物理增塑法及化学增塑法配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机械塑炼效果.[u][b]生产[/b][/u][/url]效率。

机械塑炼法依据[u][b]设备[/b][/u][/url]类型不同又分为三种,即开炼机塑炼法、密炼机塑炼法和螺杆式塑炼机塑炼法。这都是生胶塑炼加工中最常用的塑炼方法。由于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差别,在具体应用上又各有特点,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

另外,依据塑炼工艺条件的不同,机械塑炼方法又分为低温机械塑炼法和高温机械塑炼法。密炼机塑炼法和螺杆塑炼机塑炼法的塑炼温度都在100℃以上,称为高温机械塑炼法;开炼机塑炼温度在100℃以下,故属于低温机械塑炼法。

第三节 机械塑炼工艺

生胶在塑炼加工前需经一些准备加工,然后才能进行塑炼,塑炼后的胶料还要经过压片、冷却、停放和质量检查,质量合格后方能供下一步加工使用。

一、准备工艺

生胶塑炼前的准备加工包括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过程。

(一)烘胶

天然生胶经过长时间运输和贮存之后,常温下的粘度很高,容易硬化和产生结晶,尤其在气温较低的条件下,常会因结晶而硬化,使生胶难于切割和加工。因此,应先进行加热软化,这就是烘胶。烘胶的作用就是使硬度减小,结晶熔化,以便于进行切割和塑炼加工,同时还能使水分挥发掉。

烘胶一般在专用的烘胶房中进行。烘胶房的下面和周边设有蒸汽加热器,生胶在烘房内按一定规则和顺序[/b]堆放在存放架上,但不得与加热器接触。天然生胶室内的温度保持在50~60℃:,加热时间依季节气候和地区的温度差异而不同。在夏季高温季节,烘胶时间较短,一般为24—36h;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加热时间一般为48~72h。氯丁橡胶的烘胶温度要低些,一般为24~40℃,时间为4~6h。

烘胶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烘胶必须达到胶块内外温均匀,否则影响塑炼质量和效率。

(二)切胶和选胶

烟片胶的包装方式都是ll0kg左右的大胶包。为便于使用,必须首先切成小块。生胶经加温后自烘胶房取出,在切胶前应先剥除胶包的外包皮或刷洗除去表面的砂粒其他杂物,然后才能进行切割。

切胶用单刃立式切胶机或多刃立式及卧式切胶机,具体依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而定。

生胶切割后,须经外观检查,并注明胶种。若胶包中有不符等级品种质量规定的生,或有杂质、霉烂等现象,应加以挑选和分级处理,以便按质量等级适当选用。

(三)破胶

用开炼机进行塑炼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质量及设备安全,在塑炼前有的还要切好的胶块用破胶机进行破胶。破胶时辊温在45C以下,辊距保持在2—3mm,让胶料逼辊距几次即可,一般2~3次:破胶操作应注意避免被弹出的胶块打伤。

二、开炼机塑炼工艺

开炼机塑炼是应用最早的机械塑炼方法,至今还在使用。与其他机械塑炼方法相比,炼机塑炼法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操作危险性大,所以不适于现代化规模生产。但由于开炼机塑炼温度低,塑炼胶可塑度均匀,胶料的耐老化性能和耐疲劳性较好,动态下生热性较小,机台容易清洗,变换胶种灵活,另外设备投资较节省,所以适塑炼胶质量要求高,胶料品种变化多和生产批量较小的加工。

(一)开炼机塑炼工艺方法

开炼机塑炼的操作方法主要有包辊塑炼法、薄通塑炼法和化学增塑塑炼法。

1.包辊塑炼法 胶料通过辊距后,胶片包在前辊筒表面上,随着辊筒一起转动重新回到辊距的上方并再一次进入辊距,这样反复通过辊距受到捏炼,直至达到规定的可塑度要求为止,然后下片、冷却。这就是一次完成的包辊塑炼法,又叫一段塑炼法。一段塑炼法的塑炼操作和胶料的停放管理比较简单方便,但塑炼时间长,效率低,最终能获得的可塑度也较低,不适用于塑炼胶可塑度要求较高的生咬塑炼。

分段塑炼法是先将胶料包辊塑炼一定时间,通常10~15min,然后下片、冷却和停放4一8h,再将停放后的胶料重新放到炼胶机上进行第二次包辊塑炼一定时间,并下片、冷却和停放。这样反复塑炼数次,直至达到要求的可塑度为止。通常分两段塑炼法和三段塑炼法即可。具体依可塑度要求而定。

分段塑炼法胶料管理比较麻烦,所需胶料停放面积较大,但塑炼温度较低,塑炼效果较好,能达到任意的可塑度要求,适用于可塑度要求较高的生胶塑炼。

2.薄通塑炼法 薄通塑炼的辊距在imm以下,胶料通过辊距后不包辊而直接落在接料盘上,等胶料全都通过辊距后,再将胶料返回到辊距上方重新通过辊距,这样反复数次,直至达到要求的可塑度为止。具体依可塑度要求而定。胶料的可塑度要求越高,需要通过辊距的次数也就越多。薄通塑炼法胶料散热快,冷却效果较好,机械塑炼效果大,塑炼胶可塑度均匀,质量高,能达到任意的塑炼程度,是开炼机塑炼中最普遍采用的和行之有效的塑炼方法。适用于各种生胶的塑炼加工,也可采用分段方法。

3.化学增塑塑炼法 开炼机塑炼时,可采用化学塑解剂增加机械塑炼效果,提高塑炼生产效率并节约能耗。适用的化学塑解剂类型为游离基接受体型及混合型化学塑解剂,如国产的化学塑解剂SJ—103及进口的RenacitV等,化学塑解剂应以母胶形式使用,并应适当提高开炼机的辊温。

(二)开炼机塑炼的影响因素

影响开炼机塑炼的因素主要有容量、辊距、辊速与速比、辊温、塑炼时间、化学塑解剂等。

1.容量 容量就是一次炼胶的胶料容积。塑炼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设备规格与生胶种类,容量过大,辊距上方的积存胶数量过多,不仅使散热困难,胶温升高,降低塑炼效果,而且使单位时间内胶料通过辊距的次数减少,生产效率下降,同时还会加大操作的劳动强度;容量过小也会降低塑炼的生产效率。

合理的容量应根据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Q=K·D·L

式中Q—塑炼容量,L;

K—经验系数,一般取值范围为0.0065~0.0085,L/cm2;

D——前辊简直径,cm;

L——辊筒工作部分长度,cm。

合成胶塑炼时生热量多,升温快,应适当减小容量,如丁腈橡胶塑炼容量一般比天然橡胶低20%~25%。

2.辊距 辊速和速比一定时,辊距越小,机械塑炼效果越大,同时因胶片减薄,冷却效果改善又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塑炼效果。例如,天然生胶开炼机塑炼时的辊距从4mm减至0.5mm时,胶料的门尼粘度在同样薄通次数内迅速降低。

由此可见,采用薄通塑炼法是比较合理的。这种方法对合成橡胶塑炼也很有效。例如难以塑炼的丁腈橡胶等只有采用薄通塑炼法才能获得较好的塑炼效果。

3.辊速和速比 辊距一定,提高开炼机辊筒的转速或速比都会增大胶料的机械剪切作用,从而提高机械塑炼效果,因此,开炼机塑炼时的速比较大,一般在1.15~1.27范围内。但速比过大又会使生胶升温过快,反过来又会降低机械的塑炼效果,并加大塑炼过程的能耗;速比过小也会降低机械塑炼效果和生产效率。

4.辊温 开炼机塑炼温度用辊筒的表面温度表示。辊温低,塑炼效果好。实验证明,塑炼胶的可塑度与辊温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由于胶料塑炼时的摩擦生热会使辊温升高而降低机械塑炼效果,所以在塑炼过程中必须不断向辊筒内腔通入冷却水冷却辊筒,使辊温保持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但若辊温过低又容易造成设备超负荷而受到损害天然橡胶通常控制前辊温度在45~55℃,后辊温度在40~50℃为宜,采用分段塑炼法和薄通塑炼法有利于辊温的控制。

5.塑炼时间 在塑炼过程的最初10—15min,胶料的门尼粘度迅速降低,此后则渐趋缓慢。这是由于塑炼过程中胶料因生热软化,分子链之间易产生相对滑移,降低了机械作用为的效果所致。所以要获得

较大的可塑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段进行塑炼。每次塑炼的时间在20min以内,不仅塑炼效率高,最终达到的可塑度也大。

6.化学塑解剂 开炼机塑炼时,采用化学塑解剂增塑时,可塑度在0.5以内的塑性随塑炼时间增加呈线性增长,故不需分段塑炼。

适用于开炼机塑炼的化学塑解剂种类有:β—萘硫酚,二苯酰—硫化物,二邻苯甲酰胺基二苯基二硫化物(Pepton22),五氯硫酚(Renacit V)及其锌盐(RenacitⅣ),促进剂M 和DM等。

塑解剂的用量,天然橡胶一般为生胶重量的0.1%~0.3%,合成胶则应增大为2%一3%。

化学塑解剂不仅能提高机械塑炼效果,提高塑炼效率,节约电能消耗,还能减小塑炼胶停放过程中的弹性复原性和胶料的收缩率。

采用化学塑解剂增塑时,应适当提高开炼机的辊温,一般控制在70~75C为宜。若辊温过高,例如温度升高到85℃时,反而会降低塑炼效果,因为这时的机械剪切效果显著降低,而 热氧化作用尚未达到足够的程度。

三、密炼机塑炼工艺

(一)密炼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密闭式炼胶机的基本构造其主要组成部分有密闭室、转子、上下顶栓、加热冷却装置、润滑装置、密封装置和电机传动装置。

胶料在密闭室中运动和受力状态十分复杂。胶料从加料[/b]口进入密闭室后落在相对回转的两个转子之间的上部;在上顶栓压力及转子表面摩擦力作用下被带入辊距中受到机械剪切力的作用;通过辊距后的胶料被下顶栓分为两部分,分别随两转子回转通过转子与室壁间隙及其与上、下顶栓之间的空隙,同时亦受到剪切力作用,并重新返回到辊距上方;在转子不同转速的带动下,下顶栓同时分开的两股胶料在这里以不同速度汇合在一起并重新进入辊距中。如此反复循环,整个胶料在绕转子运行的全过程中处处受到机械剪切力作用,尤其是通过转子突棱表面与密闭室之间的狭缝时,剪切作用最大。由于转子断面构造上的特点,使转子之间的速比变化很大,其变化范围在0.91~1.47之间。静止的室壁与高速转动的转子突棱表面之

间的速度梯度很高,更使胶料受到剧烈的剪切摩擦作用。转子表面的突棱使胶料绕转子运动的同时还发生轴向移动,进一步增加了胶料之间的搅混和摩擦作用。剧烈的摩擦生热和密闭条件下的难以散热使橡胶在高温下剧烈氧化而发生裂解破坏,从而达到;高温机械塑炼的目的。

总之,胶料在密炼机中受到的机械剪切作用比开炼机大得多,加上高温下剧烈的热氧化裂解作用使密炼机的塑炼速度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密炼机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适合于大规模生产,劳动强度低,操作安全,操作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密炼机塑炼温度高,操作不慎容易发生过炼现象,高温塑炼的胶料质量较差,可塑度也不均匀,加上排胶不规则,所以必须配备专用补充加工设备进行补充塑炼和压片。另外,塑炼胶的热可塑性较大,这在确定塑炼胶可塑度要求时应加以适当考虑。

(二)密炼机塑炼的工艺方法

密炼机塑炼的工艺方法有一次塑炼法、分段塑炼法和化学增塑塑炼法三种。

当塑炼胶可塑度要求较低时,采用一次塑炼法比较方便。如果胶料的可塑度要求较高,一次塑炼的时间太长,也可以采用分段塑炼,以避免塑炼温度过分升高。采用化学塑解剂塑炼法可提高塑炼效率,降低塑炼温度,节约能量消耗。

(三)影响密炼机塑炼的因素

影响密炼机塑炼的因素主要有容量、上顶栓压力、转子的转速、密闭室内胶料的温度、塑炼时间,此外还有烘胶质量和化学塑解剂等。

1.容量 容量过小不仅会降低生产效率,降低机械塑炼效果,而且塑炼胶的可塑度不均匀。容量过大易使设备超负荷受到损害,且散热困难造成温度过高,胶料可塑度也不均匀。合理的容量应依设备规格和新旧程度,以及上顶栓压力而定。通常的填胶体积取密闭室有效容积的48%一62%,即填充系数在0.48~0.62范围内。

2.上顶栓压力 炼胶时上顶栓要对胶料施加一定的压力,以增加对胶料的剪切和摩擦力作用。上顶栓压力一般在0.5~0.8MPa。随着密炼机转速的加大,也有达到1.0MPa者。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上顶栓压力有利于提高密炼机塑炼效果和生产效率。

3.转速 提高转速可以加大密炼机对胶料的剪切搅拌作用和机械塑炼效果。为实验室密炼机对天然橡胶的塑炼结果。可以看出,塑炼温度一定,达到同样的可塑度要求时,转速与塑炼时间成反比。必须注意,转速的提高必然会加速胶料生热升温,因此必须加强冷却措施,使胶温保持在规定限度以内,以防过炼。

4.塑炼温度 密炼机塑炼属于高温机械塑炼,温度较高,且随温度的升高塑炼效果急剧增加。但温度过高有可能导致过炼使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降低,所以密炼机塑炼天然生胶时,其排胶温度一般控制在140~160C范围,快速密炼机塑炼排胶温度可能达到180℃。合成橡胶塑炼时温度应适当降低,如丁苯橡胶用密炼机塑炼时,其排胶温度应控制在140℃以下,否则会发生大分子链支化和交联,产生凝胶,反而会使胶料的可塑度降低。丁腈橡胶不能用密炼机塑炼;否则,不但不能获得塑炼效果,反而会生成凝胶。

5.塑炼时间 排胶温度一定,起初密炼机的塑炼效果随塑炼时间的变化几乎呈线性增大,随后逐渐减慢。这很可能是塑炼过程的后期密闭室中低分子挥发物增多,减少了氧的含量所致。这时采用分段塑炼便可得到克服。分段塑炼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能节约能量消耗。

密炼机塑炼时必须严格控制排胶温度和时间,否则极易发生过炼现象。

三元乙丙再生胶配方及工艺

三元乙丙再生胶(REPDM)是利用废三元乙丙胶(EPDM)密封条及其他废三元乙丙胶制品经高温动态脱硫或常温化学脱硫制成,它保持了三元乙丙胶的特点,耐高温、耐天候老化、耐腐蚀等优越的性能,故可部分或全部替代三元乙丙新胶生产防水卷材、汽车密封条及耐高温、耐腐蚀的橡胶制品。过去生产的三元乙丙再生胶由于脱硫配方和工艺不过关,生产出的再生胶弹性大、塑性小,强度低、伸长率小,与三元乙丙生胶不能互混,令许多厂家对三元乙丙再生胶不感兴趣,近年改进了脱硫工艺及再生剂,产品质量有了大幅提高,故可应用于防水卷材等各种橡胶制品。
防水卷材用于屋顶、贮水池、水坝、地铁、铁路及公路的隧道、农业灌溉的水槽衬里等处,用量很大,过去以沥青油毡为主,现在以橡胶塑料卷材为主,橡塑卷材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卷材有三元乙丙胶和丁基胶产品、中档卷材有丁苯胶、丁苯胶与氯化聚乙烯并用产品,低档卷材有轮胎再生胶及轮胎再生胶与沥青混合的涂料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介绍高档防水卷材三元乙丙胶与三元乙丙再生胶并用的产品。
2、主要原材料
EPDM3092E、8816 吉化生产, EPDM再生胶 洛阳百成橡胶公司生产, EPDM再生胶 杭州杭园特种橡胶公司生产,EPDM防水卷材混炼胶 某橡胶公司生产。
3、配方及混炼工艺
3、1 配方
E-1 EPDM3092 50, EPDM8816 50,其他配合剂 80.7, 共计180.7。
E-2 EPDM3092 50, EPDM8816 50, 洛阳REPDM 55,
其他配合剂 104, 共计259。
E-3 洛阳REPDM 100,硬脂酸 1,氧化锌 3,促进剂M 1, BZ 1,
ZDC 1,TMTD 0.7, 硫磺 1。
E-4 杭州REPDM 100,硬脂酸 1,氧化锌 3,促进剂M 1, BZ 1,
ZDC 1,TMTD 0.7, 硫磺 1。
E-5 某厂生产用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混炼胶
E-6 E-5号胶 70, E-4号胶 30。
注:E-2号比E-1号增加硫磺和促进剂10%。
3、2 混炼工艺
1、E-2号胶:首先将已塑炼的三元乙丙生胶与再生胶混合均匀,再按常规添加其他配合剂,混合均匀即可。
2、E-6号胶:将E-4和E-5号胶混合均匀即可。
3、混炼工艺试验:混炼工艺有两种,A法是将REPDM与EPDM生胶共混均匀后,再按常规添加其他配合剂,B法是将EPDM混炼胶与添加了硫化剂的REPDM混合均匀,配方相同,其试验结果如下:
混炼方法 硬度/邵氏A 拉伸强度/MPA 扯断伸长率/% 撕裂强度/KN/m
A法 74 18.27 416 33.77
B法 75 17.56 360 31.77
上述试验说明,A法混炼工艺得到的物理性能比B法混炼工艺好,强度高0.7MPA,伸长率高60%,撕裂强度高2 KN/m。建议生产厂采用A法混炼工艺。
4、物理性能
编 号 拉伸强度/MPA 扯断伸长率/% 撕裂强度/KN/m 备 注
国标 7.5 450 25 (GB18172-2000)
E-1 18.4 465 40.7
E-2 16.2 473 34.7
E-3 6.93 236
E-4 8.1 308
E-5 9.0 600 26.5
E-6 8.3 550 25.5
注:1、硫化条件:160℃×15min。
2、6号配方的物理性能己达到了国家标准,该配方再作微调后即可作中试。
5、经济效益
1、以E-5和E-6号混炼胶为例,E-5号胶的成本为13元/公斤,E-4号胶的成本为6.5元/公斤,E-6号胶的成本=(70×13+30×6.5)÷100=(710+195)÷100
=11.05元/公斤
2、成本降低=13-11.05=1.95元/公斤,每吨混炼胶可降低成本1950元,降低成本15%,。
3、年产1000吨的小厂,年可降低成本195万元(1950×1000=1,950,000),其经济效益可观。
6、小结
(1)、三元乙丙再生胶表面光滑、无微小颗粒,物理性能好,易包辊、工艺性能亦好。
(2)、三元乙丙再生胶与三元乙丙生胶并用可生产防水卷材、汽车密封条及耐高温、耐腐蚀的各种橡胶制品。
(3)、三元乙丙再生胶与三元乙丙生胶并用可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可大幅提高经济效益。

《聚合物成型原理与工艺》

一、名词解释聚合物加工、可模压性、可挤出性、可纺性、可延性、熔融指数、压力流动、收敛流动、拖曳流动、柱塞流动、表观粘度、表观剪切速率、拉伸粘度、拉伸流动、端末效应、不稳定流动、内润滑剂、塑炼、混炼、挤出成型、熔池、固体床、正流、逆流、环流、漏流、螺杆特征曲线、机头特征曲线、注射成型、主流道、分流道、浇口、欠熟、过熟、压延成型、中空吹塑成型、真空成型、热成型、凝封、注射周期、捆包胶、通用合成橡胶、特种合成橡胶、硫化、焦烧、化学增塑剂、贴胶、擦胶、定伸强度、焦烧时间、正流化时间、欠硫、过硫、薄通、捣胶、喷硫、喷霜、熔法纺丝、干法纺丝、湿法纺丝、散流、无因次温度、无因次浓度、比欧准数。 时间依赖性液体 触变性液体 震凝性液体 切力变稀 切力增稠

二、简述题 1. 聚合物有哪些加工形式? 2.聚合物加工可分为哪几个过程? 3.聚合物的粘弹行为对加工的影响? 4.比较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加工过程中的流变行为。 5.加工过程中提高压力的利弊? 6.在实际加工过程中,PC和PE采用什么方法降低粘度最佳?为什么? 7.讨论分子量分布对聚合物粘度的T、γ敏感性的影响? 8.影响端末效应的因素及克服办法? 9.造成不稳定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10.毛细管测聚合物熔体粘度的原理? 11.结晶对制品性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在成型加工中采取哪些方式来控制。 12.成型加工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分子和填料的取向,它对塑料制品有何影响? 13.聚合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颗粒结构、粘度分布对聚合物加工性能的影响。 14.对增塑剂有哪些要求,增塑的目的是什么? 15.防老剂的机理有那些? 16.混合捏合与塑炼有什么差别? 17.混合过程靠哪些作用完成? 18.粉料及粒料的配制工艺过程及其作用。 19.简述螺杆的基本结构? 20.螺杆一般分为几段,其作用有哪些? 21.机头有哪些作用? 22.挤出成型工艺包括哪几个步骤? 23.聚乙烯管生产过程中管内出现一圈一圈的呈螺纹状的缺陷,原因是什么? 24.PVC管生产管壁厚薄不均,其原因是什么? 25.注射机的三个基本职能是什么? 26.注射机的三个基本结构是什么? 27.分流梭有哪些作用? 28.注射机螺杆有哪些作用? 29.喷嘴有哪些作用? 30.注射模具由哪几部分组成? 31.注射过程有哪五个工序? 32.注射过程有哪六个阶段? 33.影响注射成型的因素有哪些? 34.模压成型有哪几道工序? 35.采用压延成型可生产哪三大制品? 36.影响吹塑成型的因素有哪些? 37.什么叫热成型?它与注射成型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38.非晶聚合物和结晶聚合物的拉幅薄膜的生产该工艺有何差异,为什么? 39.比较通用合成橡胶的耐热性、耐油性、耐臭氧性和耐燃性。 40.硫磺、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主要用来硫化哪些橡胶? 41.硫磺硫化体系中促进剂有哪些主要品种,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42.何谓焦烧。在橡胶加工过程中如何防止焦烧? 43.橡胶老化可能原因有哪些。臭氧和氧对橡胶的作用机理如何。防老剂起何作用? 44.为什么乙丙橡胶的耐老化性能比其他通用橡胶好? 45.何谓活性填充剂和惰性填充剂。炭黑有哪些主要品种。活性如何? 46.炭黑补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影响补强因素有哪些? 47.碳黑的粒径和用量对橡胶的强力、弹性、硬度有何影响? 48.如何解释高结构碳黑的胶料。其压出制品收缩率小。表面较光滑。 49.何谓塑炼。其实质是什么? 50.可塑度与三种测定方法原理是什么? 51.何谓混炼、对混炼有哪些基本要求? 52.解释开炼机混炼与加料顺序及积胶和翻胶的作用。混炼时,为什么要严格控制温度。 53.密炼机混炼的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54.检查混炼胶质量时,如果某些指标不正常,如何分析引起其原因? 55.在橡胶硫化时,是否硫化起步阶段越长越好?为什么? 56.硫磺硫化的反应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为什么有ZnO时,橡胶制品的性能提高? 57.用酚醛树脂作硫化剂,当促进剂分别为金属卤化物或含卤高聚物时,ZnO存在与否对硫化有何影响? 58.ZnO硫化含卤高聚物时,其硫化机理如何? 59.各种硫化方法适用什么胶料与制品,各有什么优缺点? 60.讨论熔法、干法、湿法纺丝的纤度、速度及拉伸倍数。 在实际加工过程中,PS、PMMA和PVC采用什么方法降低粘度最佳?为什么? 试分析加工过程中影响降解与交联的因素在中等剪切速率范围内,结合聚合物结构说明切力变稀和切力增稠现象

三、推导与计算
1.推导聚合物液体在圆形管道和狭缝中流动时,τ、γ、v、Q方程,并能进行计算。
2.对固体塞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并推导和计算螺杆的固体输送能力。
3.计算螺杆的熔体输送能力。
4.分析压延过程中,物料在钳住区的压力、速度、τ、γ分布。
5.分析注射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6.分析讨论液体在挤出机螺槽中的拖曳流动。
7.讨论液体从喷丝板流出的速度变化规律及对纤维结构的影响?
8.聚合物在注射成型时的取向差异及其原因。
9.分析塑料在螺杆中的融化过程。
10.塑炼时,影响分子链断裂的因素有哪些?结合低温和高温塑炼机理对这些因素 进行分析。
11.用式Fα∝ηγ分析影响塑炼的工艺因素。
12.绘制出硫化曲线,确定正硫化时间和焦烧时间。
13.硫化温度与硫化时间有何关系?如何换算?硫化温度是否可以任意提高,为什么?
14.用有机过氧化物硫化橡胶时,影响因素有哪些,怎样估算其正硫化时间?
15.根据比欧准数分析加热和冷却时纤维横单们断面的温度分布。
16.对纤维纺丝过程进行受力分析。
17.对干法纺丝进行传热传质分析。 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粘弹行为对加工过程及制品性能有何影响? 很明显,对牛顿流体 ,即在管壁处的剪切速率 (R)。对非牛顿流体, 不是真实的剪切速率,我们称它为管壁处的表观剪切速率。

硅橡胶混炼及加工

由于硅橡胶生胶比较柔软,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可不经塑炼,而直接采用开炼机或密炼机进行混炼。
1.开炼机混炼

双辊开炼机辊筒速比为1.2~1.4:为宜,快辊在后,较高的速比导致较快的混炼,低速比则可使胶片光滑。辊筒必须通有冷却水,混炼温度宜在40℃以下,以防止焦烧或硫化剂的挥发损失。混炼时开始辊距较小(1~5mm),然后逐步放大。加料和操作顺序:生胶(包辊)—→补强填充剂—→结构控制剂—→耐热助剂—→着色剂等—→薄通5次—→下料,烘箱热处理—→返炼—→硫化剂—→薄通—→停放过夜—→返炼—→出片。胶料也可不经烘箱热处理,在加入耐热助剂后,加入硫化剂再薄通,停放过夜返炼,然后再停放数天返炼出片使用。混炼时间为20~40分钟(开炼机规格为φ250mm ×620mm)。

如单用沉淀白炭黑或弱补强性填充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时,胶料中可不必加入结构控制剂。应缓慢加入填料,以防止填料和生胶所形成的球状体浮在堆积胶的顶上导致分散不均。如果要加入大量的填料,最好是分两次或三次加入,并在其间划刀,保证良好的分散。发现橡胶有颗粒化的趋势,可收紧辊距以改进混炼。落到接料盘上的胶粒应当用刷子清扫并收集起来,立即返回炼胶机的辊筒上,否则所炼胶料中含有胶疙瘩而导致产品外观不良。增量性填料应当在补强性填料加完之后加入,可采用较宽的辊距。

装胶容量(混炼胶):φ160mm×320mm炼胶机为1~2 kg;φ250mm×620mm炼胶机为 3~5kg。

硅橡胶在加入炼胶机时包慢辊(前辊),混炼时则很快包快辊(后辊),炼胶时必须能两面操作。由于硅橡胶胶料比较软,混炼时可用普通赋子刀操作,薄通时不能象普通橡胶那样拉下薄片,而采用钢、尼龙或耐磨塑料刮刀刮下。为便于清理和防止润滑油漏入胶内,应采用活动挡板。气相白炭黑易飞扬,对人体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如在混炼时直接使用粉状过氧化物,必须采取防爆措施,最好使用膏状过氧化物。

如在胶料中混有杂质、硬块等,可将混炼胶再通过滤胶机过滤,过滤时,一般采用80~140目筛网。

2.密炼机混炼

采用此法可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劳动条件。试验表明,密闭式混炼胶料的性能与开放式混炼胶料的性能相似。用试验室2L密炼机的混炼时间为6~16分钟,混炼无特殊困难。采用φ160mm开炼机当装料系数为0.74时,混炼也能正常进行。排料温度与补强填充剂的类型有关:当采用弱补强性填充剂和沉淀白炭黑时,排胶温度在50℃以下;当使用气相白炭黑时,排胶温度为70℃左右。

3.胶料停放和返炼

硅橡胶胶料混炼结束后,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放(一般以不少于24小时为宜),使各种配合剂(特别是结构控制剂)能与生胶充分起作用。经停放后,胶料变硬,可塑性降低,使用前必须进行返炼。返炼采用开炼机,开始时辊距较大(3~5mm),此时胶料较硬,表面是皱纹状,包在前辊(慢辊)上。随着返炼时间的延长,胶料逐渐变软;慢慢缩小辊距(0.25~0.5mm),很快胶料即包在后辊(快辊)上。“待胶料充分柔软,表面光滑平整后,即可下料出片。返炼不足,胶片表面有皱纹;返炼过度则胶料发粘而导致粘辊。

返炼温度一般控制为室温。如胶科长期存放(一个月以上)而出现胶料发粘变软,表面产生皱纹等现象时,可再加入5~10份左右的气相白炭黑,以改进胶料工艺性能,并保证硫化胶质量。

橡胶生产实习报告的要求

报告撰写分为2大部分:

1. 焦作风神轮胎厂参观部分:主要分为3部分:(1)斜交胎的生产工艺过程;(2)子午胎的生产工艺过程;(3)工程胎的生产工艺过程。要求对斜交胎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涉及的内容参考附件中的思考题。尽量对所有的思考题能根据自己在实习中的学习内容进行解答,也可以参考部分的参考资料。注意不是简单的回答思考题,要将整个工艺流程描述清楚。在子午胎和工程胎部分要注意比较它们与斜交胎的异同点,进而分析所造成的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异同之处。这部分的字数应不少于10000字。

2. 实习参观的心得体会和建议,此部分字数不限。

报告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印(但不要互相抄袭,否则影响成绩),在9月29日 (周五) 由临时班长受齐后,交到科技大厦1216房间,XXX老师办公室。

附件: 思考题

一、 原材料的加工、 配合

1. 本厂使用那些生胶、再生胶、硫化剂、促进剂、活化剂、补强剂、填充剂、防老剂、软化剂、增塑剂?

2. 本厂那些原材料要经过粉碎、筛选、干燥?有什么要求?本厂制备那些母炼胶和膏剂?

3. 本厂称量配合是如何进行的?允许误差范围是多少?松焦油、软化剂、炭黑等如何自动称量投料的?

二、 塑炼

1. 本厂那些生胶需要塑炼?那些不需要塑炼?为什么?本厂采用哪些方法塑炼?

2. 开炼机塑炼时,辊距、线速、速比、温度、时间、容量等对塑炼效果有和影响?为什么?

3. 密炼机塑炼工艺条件是如何确定的?

4. 工人师傅是如何判断塑炼程度的?他们对密炼机和开炼机是塑炼有和看法?

5. 塑炼胶的质量如何控制?不合格的塑炼胶应如何处理?

三、 混炼

1. 密炼机混炼过程中一段混炼和二段混炼有何区别?本厂各用于什么胶料?逆混炼有和特点?

2. 密炼机混炼的加料顺序、混炼时间、容量、温度上顶栓压力、加工方法等对混炼胶的质量有何影响?本厂胎面胶、帘布胶等胶料的混炼操作条件是如何控制的?

3. 如何从电流的变化来判断混连过程?此外还有什么方法判断?

4. 密炼机混炼过程中,如遇停电,应如何处理?来电后又如何处理?

5. 未加或加错小料,如何判断和处理?多加或少加炭黑,如何判断和处理?漏加或多加或少加液体软化剂,如何判断和处理?

6. 本厂快速检验有哪些项目?为什么要检测这些项目?

7. 混炼胶的比重、硬度、可塑度大于或小于规定指标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如何避免?

8. 混炼胶的起硫点提前或错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如何避免?

9. 在开炼机混炼中,何谓抽胶混炼法和换胶混炼法?各用于什么性质的胶料混炼?

10. 在开炼机混炼中,辊距、线速、速比、混炼时间、辊温、容量对混炼质量有和影响?操作条件是如何制定的?

11. 捣胶、八把刀、三角包操作法有何区别?薄通法对混炼质量有何作用?为什么?

12. 在密炼机混炼中,为什么会出现“压散现象”和“夹砣现象”?如何处理和避免?何谓“浮砣操作”?什么情况下采用?

13. 如何从混炼胶的断面判断混炼质量?

14. 焦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15. 丁苯、顺丁、等合成胶(并用胶)混炼的特定是什么?(加料顺序、混炼温度和时间等)

炼胶工上岗资格技能要求

炼胶工上岗资格技能要求

A应知:
1) 炼胶工序各岗位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要求、岗位责任及安全操作制度,尤其安全制被设施。
2) 日常生产的各型号半成品物理机械性能指标;
3) 各型号半成品混炼胶质量对下工序内在、外观质量的影响和实际使用关系;
4) 塑炼、混炼的基本理论知识;
5) 本岗位密炼机容量计算方法;
6) 输送带用主要原材料基本性能和应用知识;
7) 本岗位炼胶设备构造基本原理及维护保养方法。
8) 本工序的用电常识,防火重点,主要岗位。
9) 各型号规格的擦贴胶、盖胶标识的重要性
B、应会:
1) 能熟练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快检质量符合技术指标;
2) 能掌握不同生胶品秤单用式并用炼胶操作要领及特殊加料顺序的执行方法。
3) 能对自己生产的混炼胶质量作出分析判断,发生焦烧或有杂质、配合剂颗粒的原因,并能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 能识别本岗位常用原料的品种牌号、执行标准、外观质量的好坏。
5) 能鉴别机械的运转是否正常,及时发现事故隐患。
6) 能对混炼胶质量问题因机械的原因、原料工艺的完因作出正确分析估计。

混炼胶的加料顺序

各位胶友,能不能晒一晒大家混炼胶的加料顺序,看一看大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互相切磋一下.
最好能标上胶种以及混炼加压的时间.这是我厂的生产配方以及加料顺序,先晒一晒.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先晒晒我们厂的: 
   力车胎冠胶
3L        40
BR        10
SBR1712     30
细再生胶    180
古马龙      2
SA        2
Zno       2  
F T        2
防A        1
RD        0.8
4010NA      1.5
石蜡       1.7
N220        25
N330       35
促 CZ      1.6
芳经油      10.5
S 3
朔炼胶 8′
胶4′30″+小料,N330 2′+N220,油4′+CZ 30″ S 在开炼机加入.

二、常规配合,混炼工艺相差不大。加压时间主要看设备情况,配合剂品种和用量等因素,混炼工艺与混炼的胶种及设备有直接关系。

三、F370一段混炼工艺:50 转/分
步骤 加料顺序
1 生胶 加压30秒
2 提铊加炭黑 加压至140℃
3 提铊加油 加压至150℃
4 提铊 加压至155℃
5 排胶
F370二段混炼工艺:40转/分
步骤 加料顺序
1 一段料.细料 加压30秒
2 提铊 加压至150℃
3 提铊排胶
F370加硫工艺: 30 转/分
步骤 加料顺序
1 二段料、硫化剂 保持2秒
2 加压30秒 提铊
3 加压20秒 提铊
4 加压20秒 排胶
排胶温度不大于110℃

四、一段混炼
生胶捏炼50秒后加填料和烷烃油,300秒后加颜料小药品,加压捏炼至130度约700秒排胶
二段混炼
硫磺、促进剂等与一段混炼胶在100度以下混炼280秒

贴内热帖



楼主强帖集合